我们的时代缺什么?
请挽留住这个时代的人情 By 杨小早
基因学、苹果手机、融资、智能机器人……物质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这个时代仿佛是应有尽有。但是,我们的心灵似乎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物质的丰盈而获得完满的体验,我们感觉到自我越来越匮乏,甚至越来越疲惫。令我们警醒的是:时代发展的速度与我们的心灵感受的完满正在背道而驰。
我们的时代怎么了?我们这个时代到底缺什么?
钱理群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面对我们的时代,我不得不悲哀的宣布:我们的时代缺知识,缺修养,缺反思,缺真正的人。也许你会问,难道我们不是有血肉有生理特征的活人?!是的,我们是人,同时我们还不是人。因为,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是的,正与我们的认知相反。人是一个未完成状态。古往今来,人的定义在不停地变化。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也在不停地变化中。所以说,人,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那么,人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从外在的服饰、表情、动作,到内在的精神生活、思维逻辑、观念,这些都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关乎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历史,关乎于人文精神的历史。
在这里充斥着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里,如果我们重新提起人文精神会不会被人嘲笑为不合时宜和老土?金钱、科技、医学的进步,这些似乎都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其重要性,但是人文精神是什么?他为什么重要却需要我们去证明,去论说。
当我们说某种东西重要的时候,证明其重要的东西就显得至关重要。基因学、苹果手机、融资、智能机器人……这一系列问号,是不需要证明的,他们不证自明,甚至无需辩白,因为它们提供给我们的是直接的改变,看得见摸得着。而人文精神这个事儿就需要你去辩白。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似乎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楚。当我们的时代失去了对普通人的关心,当我们的时代被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包围的时候,当我们驱逐“低端”人口的时候,当我们为对红黄蓝事件痛心疾首的时候,我们自身正在成为一种“低端的存在”,这种低端体现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一种“肌无力”,在这个当口,在这个谈抽象事物不再受欢迎的时代,重新提提人文精神意味着不合时宜。
如何打破钱理群对于这一代人人文素质的担忧?如何打破这个壁垒,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一代人?

作家阎连科说,今天的生活对我们每个人的冒犯,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社会现实的魔幻,功利主义当道,让我们对这个社会看不到前景,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要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更加宽广的理解的时候,也许我们才能找到方向。

去年年末弄得沸沸扬扬的《演员的诞生》和袁立的纠纷,人们最后关注的似乎并不是这个真人秀节目如何有猫腻儿,而是袁立对于尘肺病人的关心,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容美丽的女演员下到矿井中满脸煤灰,为病人洗脚,用手拉住临终的病人……这些关怀和关心,温暖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如果你要问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我要说,这就是人文精神含义的一个。
但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还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英语里是Human Spirit,人类精神、人文精神、人类心灵、使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的英文原书名就是:Adventures in the Human Spirit。那么,Human Spirit,一词在学理上作何解释呢?从广义的理解中,可以认为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是表达了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它的主要的精神就是尊重人,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此处引用了百度百科的说法)

那么人作为特殊的存在于动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的作者毕肖普教授给出了答案:一是人类有宗教和历史。书中,毕肖普教授说:“掩埋死者或崇拜神圣,这些似乎本质上是人类行为构成了人文学科。人类正在找寻答案。”二是人类在对意义的寻求。人是有头脑、有理性、有一种认识能力的。人有灵魂,他是要追问生命的意义。
人类的精神历史浩如烟海。毕肖普教授用这样一本书通俗易懂的巨著,向我们讲明白了人文精神几千年来的嬗变。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有了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那么,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人文精神的历史?
因为只有了解人文精神的历史,你才能了解人,进而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甚至了解时代和国家。
我们前面提到了袁立救助尘肺病人的事情,实际上我们人类的人道主义行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人文精神甚至外延到人对动物的关怀。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保护濒危动物。对动物实行人道主义也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内涵。但是,人道主义只是人文精神内涵中的一个侧面。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层面是理性,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层面是意义的追寻。这个层面诞生了哲学和广义上的宗教精神。
如果将“人文精神”简单直白的表述,——那就是人如何主宰自己人生?
我们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命运说了算,有反省意识,那么这个人就是有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一个社会如果对自我的命运有反思有忏悔有改进,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有人文精神的社会。
我们普遍缺乏对于社会的共情能力!而人文精神的一个功能就是激发社会的共情能力。一个社会的人是否有共情能力,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有宽容度甚至是否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感觉到有价值和温暖。著名小说家麦克尤恩谈到小说的共情作用。他说小说让你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出更大范围的善意。这个社会才会走向良性的方向。如果说人文精神有什么功利主义的诠释的话,小说、诗歌、美术、戏剧、音乐……除了让你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之外,都能够激发一种想象力,一种向善的能力。
我们社会曾经有过人文精神吗?
曾几何时,我们这个社会不缺乏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个体。他们主张人的尊严和平等,对于某种社会不公振臂高呼。
一个人文复兴的时代,毕竟伴随着一种对于社会的深刻反思。而当每一个个体都能深受人文艺术的熏陶和浸润之时,社会整体的良善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的作者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关人类精神的蓝图,依照这个蓝图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广阔图景。

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纸媒的记者的时候,曾经在世界读书日采访过著名作家梁晓声,他说在文化繁荣的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思想解放时期,书店的景象是排队买书的人络绎不绝,人人都在买世界名著。艰深的哲学书籍也成为了畅销书。那个时候人人都渴望知识,渴望文化的熏陶。仿佛人人都是干渴的麦田需要知识的雨水滋润。但是如今呢?当我们看见地铁中疲惫的人群,看到青年一代佛系化,对于现实不再拥有发言的欲望,每天沉湎于刷圈,打游戏的虚拟生活中。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像是遭遇了一场核爆,成为了二战后的广岛。废墟感充斥在我们周遭。地铁上,沉默的手机幽灵随处可见,他们手里拿着手机,刷着各种APP,没有人再关心国家的未来,甚至没人阅读长篇的文章,他们每天工作劳累辛苦。更多人每天被迫加班到很晚,只剩下刷刷朋友圈点点赞的时间,就钻进被窝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又挤上地铁奔赴各个大厦埋头在办公桌里。生活似乎只剩下了眼前的苟且。那些让我们充满人性的,激情四射的人文精神哪里去了?
实际上,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已经在人生的一些阶段与最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擦肩而过了。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多半都是让位于主科,音乐和美术课都是大家用来疯狂背单词做数学题的。终于度过了难熬的高中,考上了大学。大学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阅读图书馆里的世界名著,学业压力终于没有那么大了。学期末的考试也很好糊弄过去。我们可以去追小摇滚乐队,参加诗社,文学社的活动。我们可以去看画展,甚至可以自己报个画画班去学习油画。我们可以托腮思考尼采的哲学话语,甚至像萨特一样过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艺术似乎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了。我们在大学接触到了哲学、戏剧社总是有好看的经典戏剧还有有才华的同学自己来写戏剧。因为人文熏陶,我们的恋爱也变得美好了很多。我们幻想着自己是罗密欧,对方是朱丽叶。男孩子可以终于可以留长头发了,女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穿着超短裙,显露美好的身材。大学是塑造我们最好的人文精神的时光。
然而,大学结束之后,当我们结婚生子,走上工作岗位,那种美好的人文之光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每天被工作、生活连累,我们丧失了思考力,变成了佛系,变成了一个迷墙中的行尸走肉一样的幻影。
人文精神,挽留住时代的人情

曾经有一幅照片感动了很多人。这是在日本运营了69年的“旧白泷车站”3月25日迎来最后一日运营,26日将正式关闭。因为它唯一的一名乘客,那个名叫原田华奈的高中女学生毕业了。这座为一个人保留的火车站,让很多人感叹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个体人的尊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古代被我们信奉的价值标准。如果说我们人类有什么乌托邦的话,这样的对每个个体尊重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乌托邦的样子。
人文精神就是让你我能够拥有这种宽容与良善的一种精神。我们这社会的很多偏见都是来自于无知,来自于我们知识的盲区。当我们的知识没有盲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疆域就会变大,变开阔。我们的同理心,共情性都会变强。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就会让我们对他们葆有同情和爱。心理学家对很多变态杀人狂的研究表示,他们对于对他们痛苦失去了感受力。这种无法共情的症候就是人文性缺失的表现。
如果你还要追问人文精神有什么用的话,这就是最好的答案。因此,本书的作者毕肖普所做的,就是一种收集和归纳,他用自己的智识将我们人类的历史,汇集到这样一本通史中,让我们一窥我们人类的光明和伟大,卑微和渺小,看看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记,什么精神财富,继而能够看到我们在自身的问题,发现我们自身的意义。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每个人必须了解我们的过往。我们身为人,不同于草木,要了解我们之所以为人,为什么我们如此思考问题?我们的理性逻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些观念的背后,都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交织,到了今天的关节点上。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来路,才可以了解今天我们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正如这本书腰封上面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必须发现并真实地表达其内在生活的意义,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文精神的价值就是要让你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而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正是这样的一个征途。我们都在路上。愿我们重拾人文精神的星星之火,等待人的完善、完美,达到一种让我们感性和理性骄傲的高度。
附新书资料:
经典人文艺术通识全书,清华大学通识课推荐读物,全美近百所高校指定教材。人类文明史、艺术史、思想史的经典通识课,囊括人文精神历程的一卷本全书。汪民安、刘苏里等学者力荐,给致力寻找自身内在意义和精神的人。带你在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人类精神文明长河中激流徜徉。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第七版)

[美] 菲利普•E.毕肖普(Philip E. Bishop) 著 陈永国 译
书号:978-7-5086-8232-7
定价198.00元、
装帧:精装
上架时间:2018年2月
编辑推荐: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是全美近百所高校的人文艺术经典读物,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人文通识入门书,在全球拥有极高的口碑和赞誉。本书为全新修订的第七版,贴近当代读者,是人文艺术爱好者的必藏读物!
★全书囊括宏富,涵盖人类精神史中的文学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图像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门类,跨越从远古到当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如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的古典精神、古罗马的帝国精神、一神教精神、中世纪的封建精神和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巴洛克精神、启蒙运动的精神、革命和浪漫主义、工业时代的物质主义精神、现代主义精神和当代精神,“每一页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髓”,发人深省,帮助我们找寻与内在的精神价值。全书内容的广度,思想的深度,都为同类书之中的佼佼者。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精装全彩印刷,收藏多幅高清跨页艺术名作,让你在家如同亲临美术馆,享受真切艺术体验;封面专色印金工艺,以高级质感法莎纸呈现,内封以柏辽兹《狂想曲》曲谱独特压凹,是意蕴深邃的收藏之书。
★作者菲利普•E. 毕肖普有长达25年的人文学科研究和写作经验,是深受欢迎的人文艺术作者。全书准确丰富,文笔优美、条理通达,是一部可读性强的、提高个人素养的人文艺术史全书!
内容简介: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是一部全面的、可读性强的人文艺术经典读物,作为全美近百所高校所采用的通识教材,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人文入门书。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按章节展开解读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带领读者在人类精神文明长河中激流徜徉。内容包括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的古典精神,古罗马的帝国精神,一神教精神,中世纪的封建精神和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巴洛克精神,启蒙运动的精神,革命和浪漫主义,工业时代的物质主义精神,现代主义精神和当代精神……全书运用大量文献揭示历史性的代表画面,全面呈现人文艺术深邃意蕴。书中文字有如电影镜头,带我们回溯、还原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个生动细节,从而帮助我们思考自身内在意义和精神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菲利普•E. 毕肖普(Philip E. Bishop),美国奥兰多瓦伦西亚学院教授。1974年,毕肖普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戴维森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奥兰多哨兵报》的长期专栏作家,有超过25年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和写作经验。
译者简介:
陈永国,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长期从事英语语文教学、外国文学教学及研究和翻译工作。曾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杜克大学访学,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文哲领域之学者合作研究。翻译有《美国思想史》《世界文学史》《改变世界的观念》《斯皮瓦克读本》《德勒兹读本》《图像理论》《图像学》《图像何求》等作品。
评论:
这部“通史”,有词典的简练和精确,有手册的坐标和指南;有历史的条理和通达,有哲学的思辨和智慧;有古典的雅致和端庄,有现代的激情和张扬。它的核心,是力图回答“怎么认识自己”这个旷世难题。应该人手一册。
——刘苏里(知名文化人)
对西方文化洗炼,生动,准确而丰富的历史回顾。这本书中的每一页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精髓。
——汪民安(著名学者)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让人掌握学科间的联系,将汲取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艺术的历史是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它所留下的伟大艺术,让后人不断地重新找寻与自己相关的精神价值,让自己面对现实时可以踏实。该书从广阔的视角把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艺术现象深入浅出的提供给观者,介绍音乐、宗教、文学、哲学和科学成就,以期达到提高观者人文素养的目的。当你身处博物馆时,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回忆。当你没在博物馆时,这本书可以帮你畅游。
——李帆(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侧重的不是政治和社会的历史事实,也不是科学和技术的新发明,而是艺术和思想。它涵盖图像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建筑艺术、人体艺术、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等门类,跨越从远古到当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本书涉及内容的广泛,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为同类书之中的佼佼者。在卷帙浩繁的人类文明史书籍中,本书别具一格,是文明史、艺术史、思想史阅读和研究的一部经典教科书。
——陈永国(本书译者、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菲利普在过去的六版中提炼出了最具可读性的、目前仅有的“一卷本”人文历史。他表达的思想深刻而具个性,选择的内容谨慎而具权威性。
——玛格丽特•马诺(本书编者)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我们可以阅读过去的事件,并从中学习,以提升我们的未来。我会推荐这本书给任何人或那些致力于寻找自身内在意义和精神的人。
——美国亚马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