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孩子都看《三国演义》了,你们还好意思在这里刷朋友圈?

01
早上吃饭的时候,我问儿子:“你《三国》读到哪里了?”
儿子边吃边说:“这一段没啥意思,也不打仗。”
我问:“官渡之战开始了么?”
儿子回答:“下一回。”
我说:“官渡之战是很有名的。开始曹操兵少粮少,但是他却打赢了,结果他成了最强大的一方。你看了之后要给我讲讲曹操用了哪些计策.....”
期末考试结束,儿子开始了快乐的暑假生活。我把家里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了出来,让他每天读一些。
中国有句话,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原因就是《水浒》里面打打杀杀,小年轻看了会受到误导成为一个好勇斗狠的人物;而《三国》全书尽是权谋计策,老年人看了恐怕会成为“老贼”。这说法的确有些道理。
其实《水浒》,《三国演义》已经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去。尤其是《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些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抗战时期,日本人面对中国的敌后战争,感到十分的棘手。我恍惚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说日本鬼子的一线作战人员在写给上司的报告中写到,中国人很多人都熟知《三国演义》,游击中十分的狡猾。要说这可能也是这部书的一个作用,至少在军事上也算是开启民智。
那么就让十岁的儿子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吧!但是有个要求,就是要让他讲讲每一回中的有趣的段落。
02
可是,儿子读了两天后,有些闷闷不乐。我问原因,他说:“没啥意思。”
我拿过书来,说:“第一回里,你看到有人起义了,造反了,他们头上都带着黄色的头巾,所以这次起义叫做黄巾起义。更有趣的是他们的头领都会法术,可以呼风唤雨,这不是很有趣吗?”
儿子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
接着我又对着书,一句一句地给他讲了曹操要刺杀董卓,结果败露的故事。他终于有了兴趣。讲到陈宫放了曹操,讲到他们住在吕伯奢家中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佳全家。后来又逃出后有碰上吕伯奢带酒菜回家,曹操又杀了吕伯奢。说出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儿子已经来了兴致。
03
第二天,儿子看完了书,拿着书跑到我面前,指着扉页上的题字对我说:“你看,这是你买给我看的书。”我一看,果然,这本书是七年前买的,当时就想着以后聪聪可以看,不想果真如此。尽管我已经忘记,但是却被已经长大的儿子看到了。幸运的是,他已经懂了我的用心。
那日我又给他讲吕布被人劝降的过程,讲了吕布尽管英勇,但是却无情无义;再讲了那块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玉玺的前世今生;再讲袁绍用阴招骗了公孙瓒取了冀州,韩馥逃走。顺便讲解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如此几日后,他已经不需要我来讲解,能够自己每日睡前都读上一段。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希望它能够保持这个习惯。
今天早上吃饭到最后,儿子思维突然有些跳跃,问:
“曹操是怎么死的?”
我说:
“头疼病发作死的。”
“哦!”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名医叫华佗吗?”
我问。
“知道啊,就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那个!”
儿子说。
“是的,他要给曹操治头疼病,结果却被曹操杀了。然后曹操就病死了。”
我说。
儿子惊讶地问:
“为什么?”
“你自己去看吧!自己看看为什么曹操要杀华佗!”
我心中想,让我们把《三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