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狂风大作
建城面积很小的朝阳,行政区划却大得很,是整个辽宁省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了。地处辽西,南临河北,北接内蒙。
从区域位置重要意义上来说,朝阳东连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南临渤海之滨,西接京、津、唐经济圈,北依内蒙古腹地,海陆兼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没错,上面的几句就是度娘对朝阳的介绍。
听起来这座城市似乎是四通八达、贯穿南北、联络东西,可以轻易地纵横捭阖,挥舞出来一点战略要地的意味。
然而,就好似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样,城市的起起落落也有它的周期和宿命。在中华远古史和新石器时代辉煌过的龙山文化、黄龙城、营州,在近现代就像是通辽戈壁中的一粒沙,也陈列在岩石上,但不细看,很难发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当然,这样讲,似乎也有失偏颇,分明带了个人偏见。朝阳人民天然的带有自嘲的精神,这点不知是不是和鲁迅先生学习到的。自嘲也是随时随地,因缘自启。比如说,形容朝阳的风,嘲讽的简洁、直观、中肯——朝阳的风很少,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在我看来,这样的描述就很是一针见血。
比如说现在,玄风起,鬼哭狼嚎的,配合着乌云压境的氛围,地动山摇,感觉办公的这座小楼在和狂风一起做共振运动。嗯…也算是某种意义上担惊受怕的和谐吧。
事实上,人以天地之气生,气候对人类个人和群体的心理、行为乃至文化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通常形容江南水乡的女孩吴侬软语、温婉端庄,描述川贵的妹子就用娇小玲珑、泼辣爽利;而落到东北女孩的描写上,形容词大概就是大大咧咧、热情豪爽了。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气候造就了不同性格的群体特征。
地处辽西的人们,在北温带气候影响下,长期生活在干旱少雨、北风卷地、灰尘漫天的环境里,的确不那么容易培养出柔美软糯的审美情趣,性格乖张自我、易躁易怒,并带有些微的攻击性简直是在正常不过了。
不过,这种特质辩证的看似乎也不全然都是消极的。比如说,古代的战场就需要这种暴力的血性。由风而起的很多诗词中所描绘的情境让我心驰神往。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吹扬中,年迈的帝王汉高祖刘邦激情澎湃、引吭高歌。起于微末而终归辉煌的他似乎最有豪情最有资格高唱出这首《大风歌》。我们似乎很容易从风吹云飞中嗅到楚汉争霸的沧桑,感受汉初政治的变幻莫测以及历史横流中的人间悲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在暗林劲风中张弓搭箭力担千钧的飞将军李广,自然让人联想到大汉边境风云和北漠豪情壮志,也为廉颇老矣、命途多舛的一代名将的悲惨结局而唏嘘不已。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狂风声里,角弓鸣响,青年王维英气勃发、飒爽英姿,胸中豪情万丈、轻身纵横马上,驰骋于长安郊外雪原。那种恣意,那种蓬勃,那种舍我其谁效忠上皇征战沙场的热切,一览无遗,及至“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不能不由衷的羡慕。
说到王维,才发现,还是更喜欢那种空山新雨、明月松间的惬意安然。喜欢小轩窗,夜听风雨;喜欢江南岸,春风又绿;喜欢锦官城,芙蓉满城。这些安静恬淡的美,似乎才更入我心。
所以,大风天还是快点走过去吧,还是花开锦绣、绿草如茵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