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今天 | 百岁画家郭雪湖诞辰110周年——解读跨度一世纪的绘画传奇
历史的今天 | 百岁画家郭雪湖诞辰110周年——解读跨度一世纪的绘画传奇

110周年前的今天,是台湾著名的百岁画家郭雪湖 (1908年4月10日-2012年) 的诞辰纪念日。郭雪湖是台湾第一代胶彩画家,本名郭金火,出生于台北市大稻埕。
1925年到蔡雪溪的「雪溪画馆」门下学画,“雪湖”就是蔡雪溪为他所取的名字。1927年,在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东洋画部入选的台湾画家只有三位,郭雪湖就是其中之一,这让他一时声名大噪。
影响郭雪湖一生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日籍画家乡原古统。乡原曾力劝郭雪湖要做一位职业画家,郭氏也采纳此建议,连师大系主任的职位都辞退了,跨越一世纪献身艺术。郭雪湖是一位靠勤奋自学取得成功的画家,他曾说:「我的绘画求精,不求多。」
郭雪湖跨度了近一世纪的时间,他各时期的作品,无论昔时今日,都是画质上的自然流露,流露着引人迷醉的优雅气息。他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与东洋画的理念,自创重彩、淡墨勾勒的技法,并多方参考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注重写生,成功使胶彩画的风格大为拓宽。百岁画家郭雪湖各时期作品集跨度近一世纪的创作历程聚集长寿画家终其一生的艺术执着

《圆山附近》不再绘古人山水或描写理想中的仙境,而直接以田园实景入画。画中多是树木、农作物,尽属绿色。郭雪湖曾回忆道:「一片绿的树木,如何彩色,如何配以深浅,而使其表现生动,最为费心。」对初习矿物性石绿色系颜料者来说,能表现出绿色的多样变化,并完成统一性,是件难得的佳作。

《南街殷赈》(迪化街城隍庙口),以中国传统红、蓝、黄色为主调,从楼房的招牌旗帜,到街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群,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细腻地描绘出庙口热闹繁荣之节庆景象,反映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南街殷赈》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反映了1930年代迪化街的繁华,建构和摄影里面的长焦镜头与中国画里面的规则,错综复杂的建构起来,给人以一种喧闹感,空间闭仄,充满了物、信息和人的图像空间。这个作品可以跟柯伯恩的作品形成一种对话,它是传统日本画的形式。上海南京路可以画成这个样子,但1930年的台北基本上是平的,靠长焦压缩形成了这样一种空间感,就这样建构出来了。

《莱园春色》(雾峰林家花园)则采用大量的中间色调,将此地方士绅雅致温文的居家庭院表现得恰如其分,呈现了台湾时代面貌的变迁。

郭雪湖1955年至泰国举行个展,顺道游览古蹟与水市,曾画了多幅速写作为创作资料。此画面中,古塔数座,罗列在草坪上。胶彩层层上色时,先加染底色,再将纸张略揉绉,重新拉平后,复加彩。利用微有皱纹之效果,凸起处始受色,能表现出老牆斑剥之感。

光复之初,郭雪湖重燃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四、五年后似有降温与转向。1954年至大坂举行个展之前后,参考之对象又移向日本画坛。 本幅绘日本长野县烧岳之秋景,山峰以近乎图案式的块面组成,并以不同的点线为装饰,画树亦以不同的图案叶形去组合。在用色方面,有相当重要的突破,不但调出明度较高的绿色系、土黄色系之变化,并形成清爽优雅和谐的色调。

俯瞰灕江,群山罗列,民宅、田野点缀于群峰之间,江面波光点点,船隻悠游其上,令人嚮往的桂林胜景。群峰以青灰色为主题,近景的成荫树林也在绿中带灰,远处青翠的田野则以低彩度构成调和的画面。此作的色彩、笔触在统调中富有变化,主山以线条分割成有层次的块面,效果颇为成功。

郭雪湖执着于绘画艺术,后来到日本、菲律宾、泰国、欧洲以至最终落脚的美国,从不曾稍歇,更锐意求新求变,如《上海三题》、《高楼耸立》(旧金山)、《大峡谷风云》等,均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戎克船早期多用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商旅往返,一直到光复初期都还可见到。《三彩船》旗帆相映,热闹非凡,这瑰丽的画面,应是郭雪湖根据回忆而作。画中的色彩鲜明,多彩的船身,在激盪著白色波浪的海面上,效果极佳。

自一九六二年在日本信州画过雪景后,雪景已成为郭雪湖重要画题之一。本幅以青灰色为主调,表现银色的大地,几栋红色的房屋,为寒冻的荒野增添一点生气和喜意。屋前的小树,屋后的枯林巨木,远处的杉林,都用心描绘,除有助于青灰色系的变化之外,尚表现出雪在不同树上的情趣。

黄昏的大峡谷,隐入阴影之中,仅顶端微露夕阳馀晖。月已升起,这轮明月不似古人形容如「镜」之平滑,却是代近所熟知的凹凸不平,但加涂云母,并在深蓝色衬托下,一样皎洁,而带有一层面纱似的神秘。全幅之峡谷阴影、黑夜天空各占二分之一,构图非常奇特。以月亮落日馀晖及谷底微微可见之丘壑,贯连上下,形成奇景佳作。
写在最后:
郭雪湖不仅跨度百年奉献于绘画艺术,值得一提的还包括郭雪湖对于子女的教育采取自由开放的态度,几位子女得以尽情学习所想所爱,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下,大家最终却不约而同都在艺术、文学上有所成就,诚为一桩佳话。
精品爆文阅读:

-
宇宙超芙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30 0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