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优雅地面对告别?
1、什么是最好的告别?
“告别”,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在面对身边的亲人患上疾病或是面临死亡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惊慌失措。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件事,该如何更好地告别?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同时也眼睁睁看着很多病人离世。在他看到病人们经历的种种痛苦之后,不禁思索一个问题——人们该如何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
以往,医学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多数是在家里平静地离去的,而如今,人们大多是死在医院的病床上。是因为医学技术的问题而导致的抢救无效吗?
有这个可能,但也不全是。生命的离去,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们会想方设法去抗拒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作者阿图认为,最终救治的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
虽然现在医学很发达,可以用各种医疗措施对病患进行救治,但那对病患来说,真的是最好的途径吗?人们把最后的生命交给医生,试图用各种强硬的医学手段,去破坏身体机能,有大可能,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搅乱了身体的内在秩序。
所以,经常能看到很多病人在做完手术之后,会留下各种的手术后遗症,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在极尽全力抢救的过程中,还会花费整个家庭几乎终身的积蓄,然而结果却并不如人意,生命的气息或许能够维持住,但生命的质量却非常低。
我见过许多病人,生命的最后就是插着各种管子在医院病床上度过的,而且因为手术产生的后遗症,导致本来没有的病痛,也得一并承受。尤其是,做了放疗、化疗的人,基本上最后的生命就是与医疗措施打交道了。严重的,还会因为神经被破坏,导致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到,进食都很有困难。
不禁令人唏嘘,像那样活着,不但要承受痛苦与折磨,还无法跟自己的亲人多说几句话,或是多看几眼,临终遗言也无法交代,就那样在病床上任人摆布,那活着的意义又何在?
生命的衰老与离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既然如此,如果我们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舒适些,那不是比强硬的手术、抢救治疗要来得好吗?
所以将来,虽然医学会更发达,但最终很多有能力、有条件、更关心生命质量的人,会选择回归到在家里边告别。这其实是一种更奢侈的方式,需要亲人们的理解与接受。
在书中讲到,大多的医疗抢救,其实是因为子女们不愿放手,他们会寄希望于各种医学手段,然而那对老人来说却是种折磨。 大量数据证明,如果医生能够在最后病情不可逆的时候,劝说家属用延缓痛苦的方法来对待,放弃生拉硬拽式的抢救,在老人离世之后,患者家属患抑郁症的比例会低很多;经过强力而非自然的抢救方式和死神做争夺之后的离世,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家属都会产生严重抑郁的状况。
在是否要进行强硬的医学救治这个问题上,不该由家属来做决定,而应该把选择权交给患者本人。
这就需要在进行救治之前,或在病人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就应该提前跟病人进行一次深度谈话,征询病人的意愿。例如,如果病情恶化,是否还愿意进行各项抢救措施?为了挽救生命,你愿意承受的底线是什么?也可以自己提前签订一份是否接受医疗救治的协议,以防意外突然降临。
2、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疗法?
书里讲到,在探讨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方式时,也引出了一个艰难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治疗?
阿图经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经过放化疗和过多医疗干预的患者,寿命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延长,反而,采用姑息疗法的患者往往活得比放化疗的患者更长。
什么是姑息疗法?
一般医学抢救治疗都是以治病、杀死病毒,以延长寿命为先。而姑息疗法,则是以病人的舒适度为先,根据病人身心情况来调整治疗手段。
因为医学抢救治疗的负面效果几乎难以避免,也就是所谓的手术后遗症,导致很多人在进行化疗以后,身体精神快速崩溃。而姑息疗法则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让病人能够活得更舒适的方式,去进行保守治疗,不非得动刀就尽量不动刀。
阿图的父亲就面临过那样的抉择,在他父亲70岁出头的时候,发现手经常发抖,去医院检查出脊髓长了肿瘤。阿图立即找了两位最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咨询,一位医生提议尽快开刀把脊柱切开拿去肿瘤,并且告诉他们手术的代价是几周之内可能四肢瘫痪,但没有别的选择,手术之后还能活大概4、5年。另一位医生则建议说,只是手抖而已嘛,那就可以先不去管它,等到情况不能忍受了,再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书里提到,医生其实是分三种类型的——家长型、咨询型、解释型。
第一个医生就是家长型,会以医学权威来指示患者做决定,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医患交往模式。咨询型,就是医生把所有数据和事实告诉患者,该怎么选由患者自己来做决定,而因为患者对医学的了解也并不多,所以这更会让患者难以抉择。事实上,这两种类型的关系都不是人们想要的,我们既想要了解信息,又需要掌握裁决权,同时我们也需要指导。 阿图和他父亲遇到的第二个医生,就是解释型的。这种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询问:“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有学什么担心?”得到了答案之后,他们会帮你分析,告诉你哪种方法能帮助你实现优先目标,给你最为适合的建议。这就是一种共同作出决策的模式。 于是,他们听从了第二个医生的建议,先不去管它。就这样,阿图父亲继续照常生活着,这种相对健康的状况保持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所有人都觉得这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接受了做手术,那他可能早已瘫痪在病床上。
前段时间,我妈也经历过类似状况。她因为腰痛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做一个小手术来确诊。在决定是否要手术前,医生就告知手术是有一定风险的,并且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并发症,而且不保证手术之后就能够确诊。
我们听完之后,虽然有点担心,但除了听从医生的话,我们也别无选择。在手术过后,结果却是,依然无法确诊,也就是说,手术白做了,手术的疼痛也白受了,还好没有什么严重的后遗症。然而,之后医生给出的说法竟然是,为了确诊还要另外再做个手术。
有时候感觉,医学治疗也是挺荒唐的,像是把人当作小白鼠一样来试验,其实医疗方面对人体疾病的研究,还是很不完善的。
之后,我妈去了另外两个医院问诊,医生一看检查结果,就知道病症在哪了,但两个医生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议。一个是大医院的医生,比较有权威性,但就像是阿图爸爸遇到的第一个医生一样,让马上安排做手术,甚至都不愿多了解一下病情,就已经给出明确指示,这就是所谓家长型的医生,给人一种“你就得听我的”感觉。
但另外一个医生,跟我妈详细分析了病情以后,给出建议是可以先保守治疗,吃药一段时间后再看情况如何。这就是解释型的医生,会告诉你你的疑虑,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最后选择交给你。在综合考虑以后,我妈选择了接受保守治疗。之后吃了几个月的药,再去做检查时,发现病情已经好转了,医生也说继续药物治疗就可以了。
就这样,我妈免去了做手术的痛苦与风险,同时病情也得到了改善。
医学治疗,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依赖,通过人为的方式去破坏人体的组织,本来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而姑息疗法,则是把人们的感受与舒适度放在首位,顺应身体的需求,一切以活得更舒服自在为目的。这样的方式,多数时候还反倒比破坏性的医学治疗更有效用。
再者,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癌症也有自然痊愈的例子,生命的奇迹谁也无法预料。
3、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既然死亡是确定的未来的某一天,那么在有生之年,要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如何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路,都是来自生命的拷问,我们应趁早思考清楚。
如同书里所讲,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身体或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时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那些恐惧,那些希望?你愿意牺牲什么,不愿意做那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近几十年,姑息医疗的诞生把这种思考带入对垂死病人的护理中。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与接受这一事实,而不应有害怕、恐惧和一味抗拒的心理,那样除了徒增苦恼以外,并无任何好处。
生命最后的旅程,本就该是平静而安详的,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有始就有终,有相遇就有离别,尊重每个生命本身,就是最好的告别。
END
PS: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樊登读书会《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