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记 | 艺术教育也是分流派的,你让孩子学的是哪一派?

有人说,通过艺术教育, 孩子就能获得创造力、视觉能力、造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等多项能力, 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关键还是看你的孩子学的是哪种艺术教育? 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向有着不同的作用, 有原则有目标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家长需要做的是 为孩子选择符合其自身发展和未来需求的艺术教育方向!


科学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励心,艺术教育陶情。完成圆满之人格,三者各有其任务。
——丰子恺《艺术教育》
所谓艺术教育,丰子恺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讲义集里以非常精炼的方式作出解释——科学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励心,艺术教育陶情。
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陶情”,是关于美的和情的教育。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它本身也从“陶情”这一目标中分离出来,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
比如,某些机构倡导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些说自己能够提升孩子的绘画技能,还有些说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像美国大热的STEAM教学,更是将艺术教育作为统整手段,运用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项学科教学中。
那么,艺术教育真得有这么多用处吗?
通过艺术教育,孩子就能获得视觉能力、创造力、造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等等?真是这样的吗?

从某种意义艺术教育确实可以实现对孩子诸多能力的培养。
但是,艺术教育的作用是由其目标或愿景决定的,也就是说,基于不同目标或愿景的艺术教育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
如果家长有疑问:艺术教育有什么用?实际上,在这之前,应该先问:我的孩子学的到底是哪种艺术教育?只有搞清楚了孩子所学的到底是哪个方向,才能真正弄明白孩子通过这类艺术教育学到什么以及获得什么?
回顾国内外艺术教育史(注意,我们这里讨论的仍然是视觉类艺术,传统称之为美术),我们基本能够看出艺术教育的演变。
目前为止,艺术教育到底演变出了多少种面貌?它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什么?分别能够帮助孩子在哪方面成长呢?
今天我就为大家拨开这些纷繁的面貌,给家长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艺术教育方向提供参考。

姑且将下面要谈到的五种艺术教育方向分成五个流派,以便大家更好地识别它们的特征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需要声明的是,虽然我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作用分开来一一独立描述,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任何一堂艺术课程往往是集结多项艺术教育目标的混合体。

顾名思义,实用派的艺术教育目标是非常务实的,志在为未来工作和社会需求而准备人才。
这些人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个职业称呼——美工。
百度百科上解释,美工,就是对平面、色彩、基调、创意等进行加工和创作的技术人才。这个“技术”二字,正好微妙地反映社会对于艺术的看法。
除却那些“看不懂的玄乎其玄的艺术家”,在中国社会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学习画画是一项“技术活”,儿童学习画画就是让他学个特长。恩,“特长”二字是不是仍有技术的味道?
这种思想根生蒂固,以至于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大量儿童艺术机构和学校看到以下的场景:

这个已经算好的了,下面这个几乎能算的上精确模仿:

长颈鹿这个例子还是出自一个国外儿童艺术教学的网站,可见模仿教学法也并非国内独有。
如果我说这种“实用派”艺术教育思想是西方工业革命18世纪的产物,大家是什么感受?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美术人才以提高工业产品外观质量的重要工具,这种教工人快速制图的教学方法孕育而生。
其实它并非全然不好,关键还是看用在了哪里?如果用在工业设计、建筑制图等成人教育培训上,我觉得没有问题,但用在儿童教育上,就值得反思了。
如果你的孩子小于十二岁,这一派就不要学了。著名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他的《创造与心智成长》著作里解释地非常清楚:
“那些习惯于模仿而不善于创造性自我表达的儿童,他们宁愿一生沿着固定的模式生活。他们不能迅速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但却试图依靠他人作为最简单的方式。”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思考创造性自由表达出来。
这一派的发起人坚信,儿童和成人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儿童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有愿望有需求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对象。儿童的成长以及他们的艺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
儿童是有能力在自我创作中捕捉到东西的,实际收获远远比老师教授的要多。教育者不应该干涉这一自然过程,更多的职责是陪伴和鼓励。
因而,自由表达派在教育理念上通常更加强调儿童艺术创作的过程,而非作品结果。
比如我们以前提到的鸟居昭美的书《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就是这一派。鼓励孩子自由绘画,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在于“听”而非“教”。
以下是在同一节课上,以自由表达为目标,三位小朋友创作出来对于《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的作品:

第一位小朋友绘画出了故事发生的农场的整个场景;第二位小朋友却是想要让母鸡战胜想出自己的狐狸;第三位小朋友重在创作母鸡漂亮的外表以及交新朋友的新故事。
教学方向上也是完全尊重孩子的理解,而非强行加入成人的固定画面引导。这种做法有利于孩子去捕捉自己内心的东西,并逐渐成长。
如果按照这一理念引导得当,家长可能会得到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你的孩子无论是三岁还是十三岁,面对一张白纸也能“无所畏惧”,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作为艺术老师,我是非常推崇家长可以在家鼓励孩子多画画,而且是自由地画画。谨记:对孩子艺术创作过程的充分尊重,就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如果说自我表达派是以儿童为中心来思考艺术教育,那接下来要谈的就是以艺术本身来思考艺术教育方向的。
我常跟人开玩笑说,如果艺术老师没能让孩子在视觉能力得到提高,那就是“耍流氓”。
所谓视觉能力,虽然在这里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但基本可以用来解释视觉类艺术教育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教育的根本差别。
学习音乐除了陶情外,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是节奏和旋律,如何欣赏古典乐章;诗歌除了陶情外,能够让孩子感受文字韵味和规律;那视觉艺术呢?除了陶情外,它又能带给孩子什么呢?
艺术本位派的教育者们,可不满足于让孩子仅仅实现自由表达,他们认为艺术形式的感知、想象和创作也是很重要的,如何提高孩子们视觉能力才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他们的学科本位思想,影响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大致将艺术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艺术语言
需要充分了解和运用艺术语言,比如颜色、线条、形状、肌理、比例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原理,都是孩子可以学习和运用的对象;
第二,材料与工具
需要娴熟地处理材料和工具,不止是使用纸和笔画画,孩子需要感知不同的材料,并懂得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的特性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艺术鉴赏
欣赏和观看艺术品,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艺术鉴赏,孩子应该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
第四,艺术史
理解艺术史和艺术价值。教会孩子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待艺术,通过理解历史脉络,能够影响孩子从艺术中获得意义。
艺术本位派有着很强的“专业”情结,他们认为孩子们学习艺术,就应该教会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和思考。
再举个例子,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就是一本很系统地讲解从艺术知识本身来做艺术教育的书籍。我们看看它的书籍目录一目了然。



另外,国外不少 KID’S ART 网站,也是非常注重孩子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他们的教育思路通常是从材料开始展开的。

当然,这一派也遭到不少学者质疑,他们认为,过多地玩耍材料和工具,只是不停地刺激孩子的兴趣度和兴奋点,并不利于孩子关注自身内部(内心)的发展。

所谓认知发展,通常与智力和思维等复杂的思考能力有关。
传统观念里,艺术创作更加倾向于“感情化”,或是基于某种天赋,又或是归功于某种灵光一现。
但艺术教育中,认知发展派可不这么认为。鲁道夫·阿恩海姆,一位涉及艺术史、心理学和艺术教育的学者,在他的著作《视觉思维》中,提出视觉的感知就是视觉的思考,没有一个思考过程是独立于感觉之外的。
如果我们稍稍再多了解那些有名的艺术家就会发现,他们创作艺术的过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感性,每幅作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思考和反复推敲,按专业的说法: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精细又老练的思维范式。
也就是说,让孩子从事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这位小朋友从拓印树叶开始,形成了左右并置的黄红两色图案,加上两只眼睛后,取名为瓢虫。而后,她并没有继续玩树叶拓印,而是依据树叶瓢虫图案,进行绘画推导,先后形成了黄红蝴蝶和红蓝蝴蝶,进而依次扩展画出了多条线条并置的彩虹。
虽然最终的彩虹画作不够“漂亮完整”,但我们能看到她在此过程中从直觉绘画逐渐转变为有序组织想法和表达形式,有了一些理性的味道。
思维训练不一定只能通过数理化等科学,艺术同样也可以。
艺术活动能够呈现孩子的思考过程。按照此派的观点,如果以认知发展为目标来设计艺术课程,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

近几年风靡全球的STEAM教育就是典型的解决问题派,孩子们以某个问题出发,通过艺术的方式来统整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等其它学科知识,同时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如果说自我表达派是以儿童为中心,艺术本位派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话,那么,解决问题派和实用派一样,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

现如今分科制教育和单一知识传授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去综合解决问题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度整合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对于这些需求,目前各国的教育都是远远不够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入社会之后完全用不上,而公司或机构却要从零开始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在我看来,这些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如何做好一个产品设计?如何将这些东西推销出去?如何创业成立一间公司?……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并没有教会我们。
解决问题派就是从这些实际的社会背景出发,来强化这种综合性艺术教育的作用的。
学校教学生船舶的知识,利用图片和文字以及你讲我听的方式早已远远不够。如果换成艺术思维的授课模式,那非得让学生亲自创作一艘船来才行。
“如何制造一艘船”便变成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需要围绕这个问题查阅资料、了解造船历史、学习造船原理和技术,当然还有船舶的装饰和造型,这些有趣的目的性学习和动手制造都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整合教育。
如果想让孩子更快地获得未来社会的生存本领和统整能力,家长大可多多关注这类的艺术教育,确实非常实际有用。

对于教育,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和环境来看待,艺术教育亦如此。就像我很喜欢的艺术教育家说的那样:
一个领域的目标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或时代,也依赖于教育的理念和人类天性,以及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人性天性之下,学校和课程教育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教育的理念和信念不应放弃,这不是说环境的力量就该被忽视。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未来的艺术教育到底又会衍生出什么新的认识,但有一点很明确,我们即将面临又一次大的变革。
这些的变革近在咫尺,人工智能、数据信息化已然渗透了我们的生活,那未来的教育和艺术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那些纷繁的面貌似乎又多了很多种可能,作为老师,艺术教育到底试图实现什么,值得深思。作为家长,不能稀里糊涂地让孩子接受缺乏原则和目标的教育,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来做选择,才是对孩子有远见的负责。

前面已经说过,虽然我将这些艺术教育理念分门别派,但其实在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间教室里,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各种愿景混合体。
但这并不代表艺术课程就应该集合所有的目标来进行设计,此消彼长,这样等同于无原则和无目标。好的艺术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取目标来扩展课程设计,为特定的情况(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兼顾)来创造恰当的融合。
作为家长的你们,想让孩子学习哪些类型的艺术教育呢?
1)实用派:制图或绘图、模仿造型 2)自我表达派:对创造力的保护,对自我情感的关注 3)艺术本位派:视觉能力、艺术语言、材料工具、艺术鉴赏、艺术史 4)认知发展派:视觉思维和思考模式的训练 5)解决问题派:统整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 6)未来艺术教育方向:AI or 虚拟?很期待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