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天才真的是用来被毁灭的吗?
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 ,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
本雅明说:“土星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留的行星”。

桑塔格则用“土星气质”来描述本雅明、阿尔托、巴特等思想家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迷人、自毁。

和本雅明同时代也诞生了一批“土星气质”的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生活却过的一塌糊涂,自毁倾向也更加严重,他们拥有四个共同的特征:
令人心爱的帅气、令人心酸的落魄、令人心痛的颓废、令人心碎的早逝。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奥地利画家席勒(1890-1918 /28岁)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1884-1920 /35岁)

和白俄罗斯画家苏丁(1894-1943 /49岁)

20世纪初,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把自己撕得支离破碎,席勒的老乡作家穆齐尔

他曾如此描述那个年代:
从未有一个时代,如此被死亡的恐惧所环绕……
从未如此死寂,人类如此渺小,愉悦如此遥远,而公平与正义如此渺茫……
人们躲在灵魂后哭泣,艺术也在为之哭泣,这就是表现主义。
而席勒的另一位老乡作家茨威格写到:

以往充其量是,这一代人经历了革命、下一代人遇到了暴乱、第三代人碰到了战争、第四代人尝到了饥馑、第五代人遭到了经济的崩溃。而我们这一代,凡是能想象得出的灾难,我们都从头到尾一一饱尝过。
人类不可想像地倒退到野蛮之中,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一切桥梁都已拆毁。
那些最为敏感的艺术家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席勒的嶙峋、莫迪里阿尼的空洞、苏丁的扭曲,这些特征既是他们内心的,也是时代的,与昨日的世界无法切断的,是他们作品骨子里的优雅和忧伤。百年后看依旧不落俗套、灵气逼人,他们是现实生活里的奴隶,但都是艺术世界里的国王,他们同在土星的标志下。
扩展阅读:席勒、莫迪、苏丁作品风格
【席勒】

席勒的弧线线条处理方式是以棱角分明划开时代的手势造起的。
他的手势仿佛是一种刻意的“符号”,肢体扭曲和格外夸张的动作,凸显出别样的美感。








橙色是席勒无比热爱的颜色,他用色时而星星点点,时而一片橙红。
橙色如他,就像斗牛士的红色斗篷般令人撼动,那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原始渴望。






【莫迪里阿尼】

他笔下的女人美丽而哀愁、孤独亦放荡,正如作家卡佛所说:“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










【苏丁】

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比梵高更为直接更为冲动,堪称酷烈。他的画作仿佛是色彩与线条的一场暴动,画风粗犷,夸张。







它所描绘的人物丑陋、神经质、冲动与扭曲,但似乎在他眼里这样才是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