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
世间所有的的相遇,既是命中注定,也是久别重逢。
三个月前,第一次在老乡群里看到了回海南支教的活动信息,当时的我心里颇为激动。特别是当我看到它是我们大家伙儿一起集资出力来为故乡做点事情时,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大学四年在海师,有三年时间在做义工和志愿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纯粹的、大家伙儿一起出钱出力,用自己学习和工作之余的时间来为海南做点自己的贡献。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参加心海义工时,有一位大姐,三十多岁,自身并不富裕,也是个残疾人,但却几乎每周末都参加义工活动。自此,有句话就成了我做公益的内心座右铭——“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带着感动离去”。在反复看了暖乡的介绍后,我发现它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常人眼中应该是忙于学术而无暇顾及其它的研究生选择它的原因。
六百五十八公里的相遇,半个月时光的感动。
关于那些路。
二十号那天,坐了一晚上的硬座,咣当咣当地回到了椰城。第二天,转车,从南站坐上了去遵谭的乡镇小巴车。去往镇上的这条路,二十七公里,很熟悉。那是三年前的七月,送徒步海南岛的朋友走上梦想之路的地方。下车后,背着重重的背包、拖着个大行李箱,选择了用脚步去丈量这段两公里半的路程。却没想到,后来这条路上,却发生了好多让人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
第一次走这条路,是来的那一天中午。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会讲普通话。跟他们一路边走边唠着家常。老爷爷告诉我,他们这边年轻人都跑去海口或出岛打工了,因为这里的土质不好,不适合种庄稼,自生自长的就是那些水果树。后来,我观察到,这里只有两种作物,一种是甘蔗和香蕉、另一种便是当地人把土质改良一下后种植的热带蔬菜。而年轻人大多不会种地、又不愿意种地,所以,跟爷爷分开后独自走到小学的路上,路的两边,都是很多撂荒了的地。我心想,虽说这里离海口近、父母即使打工也离家不远,但是我们即将接触到的学生,却有可能有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后来与学生和当地村民的接触中,也证实了我的这一猜想。
做真诚的事,会让陌生人都感动。那一天下午,天气炎热,为了省钱,和队长走着去镇上。在路上遇到了好心的大哥一家三口。他们听说了我们暑假放弃游玩和在家享受,而选择来到这落后的地方回报家乡海口、支教边区,而且还是自费的,心里很感动、很敬佩,在他们自己的亲人中,也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去了川藏边的大山里支教,把青春献给了那里。他们不仅把我们带到镇上,等我们把物资办齐然后又送我们回来,而且还送给了我们很多水果和吃的。在这世上,人心都是向善的,平凡的生活中,总会有不少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还有另外一条路,这条路,分叉路多,却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天的下午,校长带着我沿着这条路去离学校更近的新谭乡买菜。而以后的半个月里,每天都是沿着这条路去新谭。这是一条穿越群力九个村—— 儒香村、儒雅村、龙榜村、儒录村、美万村、群修村、美昌村、卜燕村、永藏村的乡村公路。我不曾知道这些村名字的来历,但每一个名字似乎就如同这里的人们一样,淳朴而善良、内心追求着美好。
大多数孩子们每天放学,走的也是这条路。弯弯曲曲的路,有一条又一条的小路连接着它和其它村庄。犹记得在儿时,从学校到家里的这条放学路,是最让人开心又充满童趣的地方。放学路上,大家一起去搜寻那些隐藏在路边的“宝贝”、一起在路上去采摘每个季节的花草、用明眸去观察路边的那些生灵、玩着一二三回头看......如今,在这里支教,每次遇到那些在路边边玩耍边跟我们打招呼说老师好的孩子们,除了内心当中的羡慕,也不忘如当年自己的班主任一样,叮嘱他们一句“注意安全、别玩太久、早点回家。”
最常遇见的,是那些放牛放羊的阿叔、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在路边卖自家产的水果和蔬菜的庄稼人和坐在路边家门口闲看眼前车来人往、坐看人生风淡云轻的纳凉人。或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贫穷农家孩子的缘故,天生对乡村的生活和乡里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我常常会借口问路(其实我知道路)或好奇,停下来跟大哥大姐、爷爷奶奶们唠唠嗑、聊聊天。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几十年人生经历中那些宝贵、铭记至今的美好瞬间。也会经常为了帮助他们,也为了让大家吃到便宜又健康的蔬菜,去买他们自产的蔬菜。因为在海口生活过,知道底下菜农的不容易(辛辛苦苦种的一季的菜,被菜贩从地里面批发走时,才一块甚至几毛一斤,而运到不远的海口就翻了好多倍),他们很淳朴也很实在,不会因为一听我是标准的普通话就会坑我、漫天要价,反而会多给我一些。当我用十块钱买下半尼龙袋的水果黄瓜时,我的内心是触动的,也是心酸的,孩子们的父母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后来,我每一次会故意用自己的钱买多些,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太像我一生辛劳的爷爷奶奶了。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人生带我走回这里,那路边仰着脸喝着老爸茶的老人,会微笑地看着我,小声说我记得你。
路边的“老人院”。
似乎每一个安宁的乡村里,都会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不是政府专门的老人院,可却是村里边留守老人们热闹欢聚的天堂。
出学校门口右转,走不远就会看到一座搭着瓦棚的旧房子。那是一对老人开的小卖店。里边很是简陋,一个三米长的玻璃柜,摆着一些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玻璃柜似乎有些年头,上边的破损处,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用胶带粘了无数次的痕迹。玻璃柜后,是一座属于他们年轻时候的婚嫁用的木质的立柜,立柜上散落着老人们爱喝的白酒和沙琪玛等包装较大的食品。而在房间的另一侧,则是一台柜式冰箱,冰箱里也有啤酒和饮料,但更多的,却是邻里乡亲们送过来帮忙保鲜的食物。而这一切,只占了房间不到三分之一的空间,外边的瓦棚下边也没有摆卖什么东西。因为,剩下的空间,都是摆满了自家的木凳和木桌,供村里的老人们过来闲玩时用。
每次下课的时候,我站在教学楼上,都会不经意地望向这里。房间的墙壁上,一台大彩电一成不变地播放着中央五台的体育直播、老人们有的抱着孙子、有的三三两两的唠着家常,大多数老人会在看到比赛精彩处会鼓掌叫好,虽然他们早已过了能尽情的跑跳的年龄,但他们仍然会为年轻的生命呐喊。海南人长寿,那些年近期颐的老爷爷们,会静静地坐在瓦棚下边,拄着拐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一坐就是几个时辰、甚至更久。有时候,我看到他们布满沧桑的面孔,忽然从这些经历过几个时代的人的脸上读懂了人生的一些什么。
在脑海中,隐约想起在我家那个已经没落的小乡村里(村里人近几年都陆陆续续地搬走了),在我少年时,爷爷家的理发店也曾是村里面老人们的“老人院”,假期回去帮忙,也总是会有很多老人带着孙子过来玩,老人们捧着大茶壶、坐在屋里、坐在门前小河边的石头上、坐在那几棵已经三十多岁的大杨树下,静静地享受着岁月的流淌......
待我暮年时,携手一童子。静坐此庭前,默看光阴逝。
一生从教的老先生。
在生活在这里的那段岁月里,有一位老者会经常在清凉的晚上,来到这里散步。他是这里曾经的教师,已年过古稀。在这所学校以及周边的学校,已经从教了四十七年。从当时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到如今阳光健硕的退休老人。他这一辈子,致力于乡村教育,从未离开过,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曾是他的学生。或许是我们的到来,激起了他想要和年轻人分享自己人生故事的欲望。是啊!对于一个在教育上有过无数个平凡但感人经历的人,他是多么想能够遇到年轻的知己,分享自己的快乐。
我喜欢跟老人聊天,尤其是有那么多人生经历的老者。每次老先生过来,都会与我促膝长谈很久很久。与他短短几个钟头的对话,我仿佛跟着他走过了他近半个世纪的人生。
老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他教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里,教的第一门课,跟我一样,也是语文。他们那时候都住在我们现在住的教师宿舍里。最多的时候,这里有近百位老师、两千多名学生,三栋教室宿舍楼里,住满了老师。这里一年到头都是村里里面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台风不下雨的晚上,上千人坐在这个院子里,听着先生他们说评书、唱琼剧、看区放映队带来的露天电影,好不热闹。可后来,改革开放的热潮让这里发生了巨大改变。有些老师弃教从商了,发了财,就从这里搬走了,有的老师努力考到条件和待遇更好的民办学校里去了。孩子们也随着父母去了条件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学生从鼎盛时期的两千多人锐减到现在六个教学班不足九十人。而学校也从之前的独立小学变成了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点。(这次之所以能有一百二十多个学生来参加暑假学习班,是因为家长觉得我们这些来自于重点大学的年轻人们很优秀、很有爱心,而且通过口耳相传得知我们确实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知识、对孩子们很负责任,所以他们放心把在其他学校上的孩子交到我们手里)镇里早就打算把这个教学点也撤掉了,因为校长的坚持,才让学校一直存在到了现在。
谈及他在从教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他很激动地告诉我说,每当把一群刚刚识字的六七岁的小朋友,一直待到小学毕业,看着努力的他们进入到重点中学,开始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时,内心当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自豪感。他一生当中,最快乐最弥足珍贵的少年时光,是你陪着他一起走过,看着他一点点地长高变壮,听着他从吃力地读着字母拼音到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读出鲁迅的《少年闰土》......六年,你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老人。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老先生说及自己在落后乡村从教那么多年的经历时,如是说道。乡下的孩子比较调皮、难以管教。教书这么多年,他每次都会花大把的时间在管理好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做人。大多数小孩子们犯的错,都是无心的。需要你有耐心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教导他,把他引到正道上来。而为了弥补因此耽误的备课时间,他每天晚上都会批改作业、备课到十二点,以至于现在七十多岁了,已经养成了十二点睡觉六点起床的习惯。好在他经常锻炼、而且为人豁达开朗,再加上这里得天独厚的水土和气候环境,如今的他,身体健硕,自己学会了用触屏手机,能开车、能下地干活,还担负起教育孙子的任务呢!
但愿以后,选择一个职业,也能如老先生一样,爱它一辈子。
校园or集会场
这个破旧不大的校园,却有两个会场。一个是村民们集会休闲的运动场,另一个是村里的祠堂。将校园作为集会场地,这或许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但是将它作为祠堂,或许只有在南方,特别是在海岛上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吧!
海岛的生活节奏很慢。热带的紫外线晒得人们皮肤发黑,但是却依然抵挡不住人们运动的热情。每到夏日的夜晚,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大多都躲在空调房或风扇下纳凉。而在海岛的夏季,傍晚的一场对流雨过后,空气中少了几分燥热而多了几分凉意。晚饭过后的人们,喜欢集聚在这片不大的运动场上娱乐或锻炼身体。很少有人会呆在家里,因为这里比家里更凉快。
来的那段日子里,每到晚上,在这个小院里,年轻的小伙子们打着排球,留守的妈妈们便抱着小孩在旁边观看,上了一天课的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打闹,奔跑娱乐。
孩子们特别喜欢来我们住的小屋里边玩。不大的小屋子经常会挤满了人。刚做完饭的我,总会一边笑着一边把他们轰了出去。外边地方大,好动的他们玩耍起来更安全一些。
校园里,正对校门的另一侧,是村里的祠堂。祠堂的灯光每天晚上都亮着。然而盛夏时节,村里的节日不多,因而它也就显得特别冷清。偶尔会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这里的板凳上,用心祈祷着这里的一切。或许,只有在“军坡节”和“冼夫人节”这样的节日里,它才会特别的热闹吧!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而每片村落都有他们历传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信仰。它被现代科学定义为迷信。然而,却常常是这片土地的根,是它的魂。我的家乡在中原地带,地处桐柏山余脉。这里传承了上千年的道教文化。每年的三月初七,为了庆祝玉皇大帝的生日,十里八乡、成千上万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这座道教山——唐梓山上,开一场以物资交流为主的盛大庙会。交通的日益便利,并没有让它被外来文化改变,反而使这里特有的文化得以有更多的方式传播开来。
骑行的时候,在福建的乡下,路边几乎每隔不到一里路就会有一个小庙,每个村都有一个后边是琉璃砖瓦砌成的庙堂、前面是个戏台构成的祠堂。福建的节日比较多,他们有大家都信奉的神——信奉妈祖、也信奉朱熹和道学,而每个村庄亦有自己信奉的小神。既有大的祠堂庙宇,也有每隔一里多路就有的小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玄天上帝、碧霞元君等。我不信奉它,但是骑行在深夜的路边遇到它,看着里边有灯火,内心还是既敬重又感激。漆黑的夜晚,它给了我们一丝安全感。
现代的人们,不会完全迷信它,因为大多数人还是会把自己的命运交在自己的手上,通过不断努力,通过自己创造或者改变不良条件,来应对所谓的天命。这些信仰和有信仰产生的方方面面的文化,则更多只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心灵符号。背井离乡的人们,所依赖的,便是这种“信仰”所造就的文化之根,和它所衍生出来的饮食和习俗。
或许,我还要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在心中读懂中华大地上这种特殊的信仰文化。
每天晚上,打理好晚饭的所有事情后,我喜欢搬张凳子,坐在院子里的角落里,静静地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美好夜晚。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待着,呼吸着雨后的空气,听着从几十公里外的海上吹来的风,望着这只有少有霓虹灯的地方才能看得到的布满星星的夜空。闭上眼睛,心中满是对上天的感恩,对海岛的依恋。孩子们经常会凑过来问我在干什么,我会告诉他们,我在仰望星空。而为了生活而在挤满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奔忙的我们,又多久没仰望过纯净的星空了?
院子里偶尔会出现一种温馨和谐的场景,那是电影放映队的人过来做文化宣传。一个三米见方的幕布,一个经常在大学教室里看到的投影仪,一个备着工具包的老师傅,一群滋滋有味的观影者。他们或是坐在自己从家里搬的形色各异的凳子上,或是端着饭碗蹲在地上,一边细嚼慢咽地享受着美食,一边让眼睛饱尝这份文化大餐。有的是坐在自己骑来的电车或摩托车上的。孩子们总是没耐心的,他们看不了多大一会儿就跑了。于是最外围,便成了他们嬉戏和自我表演的天堂。
比起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电脑看,或是跟着一群人在设备齐全、环境优雅又有空调和舒适座椅的电影院里看,这是我最喜欢的观影方式。个中美感和体验,或许只有懂的人才会明白。
纯智与迷途——那些少年
我来自农村,从小也是在农村的小学里读书的。农村的孩子,其实并不像当下的新闻媒体质朴纯真、渴望求知,但是又很可怜(现在我已经不看那些只为名利而不问事实的报纸新闻了),他们也不是像大众心理所人认为的那种身上沾满坏习惯、不讲卫生的未来农二代。
他们,只是他们真实的自己。
这一百多个孩子,其实跟城里的孩子一样,有学习和品行都很差的坏孩子(在这里我不用后进生和学困生,因为这两个委婉的词的科学含义和功效还有待考证),也有很渴望求知的乖宝宝好孩子,也有混日子的学生。但是不管怎样的学生,他们身上有共性,也有不同的地方。
尽管只是支教老师,但是我们在这里,却受到了孩子们和村民们很高的尊重,这在城市里很少能体验到的。他们用中国传承千年的尊师传统来对待我们,而这种传统早已被民主化的城市否定了。所有的学生,不管年龄大小,都很听老师的话。有几个孩子,品质很差,差到几乎都快成了乡村的地痞恶霸,但是一见到老师,也还是很怕,老师说的他也还听。他们的父母说,我的孩子不听话了你们就直接打就行,在家不听话我们就打他的。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尽管负责任爱孩子的我们压根都不会这么做,但是他们的话确实对老师威严和职业尊严的尊重。年轻的我们懂的用智慧去让大多数孩子知错悔改。眼泪之中,饱含了太多太多来自现代化的城市学校的委屈。我想起了十四岁那年,一位很疼学生、把学生视如自己的孩子的老师,面对一名已经多次触犯法律的男孩,恨铁不成钢,把那孩子打的从楼上哭到楼下。父母找来了,准备打老师,老师说,你自己看看你的孩子做的事情,再去校医院看看他有没有受伤。孩子只是屁股被打红了,压根都连药都不用开,而第一次来学校的父母看了看自己孩子的犯罪记录,自己羞愧地低下头向老师道歉。
现在地媒体喜欢以一种猎奇的方式去报道那些自身人格有问题的老师的打人行为,引导着人们对老师所谓师德的控诉。可是,试问天下能有多少这样拿孩子生命和未来开玩笑,把孩子打残致伤的变态老师?我采访过数百名老师,他们都像我小时候的老师一样,会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打学生。(或许某些卫道士护法人读到这些话,会将我的文章举报)他们打学生有个共同的方式——只打屁股和手心部位,下手也很有分寸,达到让他知错悔改的疼痛度便停止,从来不会让孩子的身体受到任何无法挽回的伤痕。
在这里,每一个问题的农村少年背后,都有一个与学校无关的问题环境,和一个问题家庭。这里仅有的几位老师,都很负责任,他们虽然平凡,但是那种敬业精神却着实让我们感动敬佩。村民们也很认可校长的治校成就。所以,那几个问题少年,在所有人心中,都不会把它当作是学校教育不好造成的。这些少年的家庭,有一些共性,或是亲人之间不合,或是家人溺爱。有些父母经常打麻将不务正业,有些则是早已放弃对他的教育,认为差不多长到能干活了,就让他外出打工或是接上一辈的班种地。对此,我们也无可奈何,亦无能为力。在我的内心里,我始终相信教育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能改变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始试点将义务教育年限扩展到十二年。然而,让更多的中国孩子不掉队,真的是钱能解决的吗?或许,这需要专家们深入到广大农村学校,去实地感触,去思考。
这些孩子当中,大多数孩子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因为他们像我们一样,因着教育资源的不健全,而对未来没有规划,知识结构也不完整。我很赞同一种支教理念——教给他们看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继续补课或是讲述城市里繁华的生活。我教给孩子们的是古代私塾里传授的天文地理,史学国学。往往是由一个他们生活的小点开始,为他们谈古论今,带着他们在地图上行走。孩子们都喜欢挺我的课,喜欢我的博学多识,喜欢我这种边行走边读书的学习方式。我告诉他们,关于你们家乡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的所有基本情况,我都是通过读书得来的,然后来到在这里后经过亲身体验补充的。他们满脸的吃惊和崇拜。回去之后,又争着抢着去读我所提到的并赠与他们那些书和资料。
启迪着他们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通过读书和实践唤醒人生,这或许就是我心中教育的真谛。
孩子们跟他们的父母们一样,很淳朴,很善良。与他们相处,能让你找回你在大都市里缺失的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真情。每天清晨六点半,他们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早早地拿起工具自己打扫校园。而每天清晨叫醒我的也不是闹钟,而是早起的干活声音。农村的夏天,由于中午会很热,人们都会很早起来趁着凉快到地里去干活,干完活回来再去乡镇工厂里上班。大多数孩子也就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学会了早起。这么多年在城市里生活,农村的很多生活技巧我都忘记了,包括杀鸡在内。那天我想把我养了一个星期的土鸡给杀了吃,可是不太会。一个五年级的小孩子,他家靠养鸡卖鸡为生,很懂行。手把手地教我,先破喉咙、再用沸水去鸡毛,那些部位该多烫水哪些部位不能用烫水,鸡脚的皮怎么去,鸡肚子里的各个器官是什么,那些能要那些不能要......类似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没有心机,真有一颗淳朴的心。如同我老家的人一样,你不需要顾虑他们同不同意帮你,因为他们会主动来帮你。
而这,或许是现代教育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吧!试想,当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冷漠,社会将会怎样?
路遇的陌生人
屠夫。
我们的到来是在台风天。将尘封了十多年的房间收拾好,校长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市场买菜。于是,便认识了这位卖猪肉的屠夫大哥。或许是由于我喜欢和同阶层的人聊天,又或许是童年时类似的卖菜经历。只去了一次,我们便熟悉了。他知道我是过来支教的,很是敬佩,每次都会多给我点好肉,给我发根烟。我很少抽烟,但在这里我抽了。因为烟在农村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占有很大部分,因着烟,会产生很多故事。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选肉,还从一个屠夫的视角给我讲述了他眼中的农村和自己的未来。
售票员。
每一辆乡镇班车上,都会有一名售票员。他们与城里公交车、或是长途客车上的售票员不同,他们时常是背着一个军绿色的单肩包。人多的时候,他们站立在门口负责吆喝和关门;人少的时候,他们就坐在司机后边的发动机盖上。他们负责的是一条从镇上到县城的三十多公里的班线。没有固定的站点,只有一路约定俗称的上下客的停车点。他们的嗓门都很大,对这条路上的居民也都很熟悉。几乎每趟车,都会碰见几个熟人或是常客,跟他们聊天。听着他们大嗓门的聊天,我并不觉得是噪音,而是喜欢这种农村特有的生活气息。我也会时常与他们聊聊天,话话家常。于是,一回两回便熟悉了。在他们眼里,我成了他们的同乡。
然而,与他们的相识,既短暂又没有后来。他们是我熟悉这里文化的领路人,也是我路遇的陌生人。
定格记忆的照片
用照片来记录生活,是我六年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热爱生活。每一张用心拍摄的有故事的照片,都会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用手机定格下了上千个生活瞬间。里边有很多让我感到温馨、收获力量的画面。
后记
用拙笔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这些没有中心和主题,只有生活气息的文字。或许只是我表达生活的方式吧! 我喜欢把自己当作一名旅客,去寻找、去观察、去思考着生活。我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只知道它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情趣。从大学时在校外勤工俭学后,用脚步丈量着那座城市开始,通过坐火车、轮船和骑车,我去过了很多地方,成为了那里的临时旅客。也在旅途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又与许许多多的人在下车后、在转角间,便成了过客。我习惯了每到一个地方前,都会通过阅读把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自然和历史做一个基本了解。而在到了之后,背着行囊,穿梭在它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着它的土地,用心灵感受它的文化。把自己当作当地人,去跟他们交流,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从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跟他们的聊天话家常中,去感受它的文化,更新自己对它的认识。曾经无数次地被认为是本地人而遭遇问路,却也成为了人生中的一种乐趣。短暂的生活过后,在离开时却也没有怀念,只是潇洒地走了。因为自己只是一匆匆而过的旅客而已。 我从不喜欢把自己的每一次出行当作是旅游。旅游看的是经济主义造设的旅游景点。我喜欢把它称之为旅行——作为旅客,行走在它的大街小巷,去探未知的文化,未知的世界。而在走后,它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心中有了独特的而非千篇一律的符号。 未来的生活会怎样,我不清楚。只是,会像歌词里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擦肩而过的旅客,把回忆长成一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