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小考证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编辑和转载,图片未经说明的话均来自德国联邦档案馆。

序:
德意志地区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一直保有复杂的铁路网络。这个铁路网络从普丹战争开始就一直支撑着普鲁士和德国的战争行动,甚至德军总参谋部在谋划许多战役时,铁路运力是他们一个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到了二次大战的时候,除了兵员和基本的后勤,德国铁路还要承担各种大型化军事设施的运输,尤其是作为闪击战和后期防御战主力的装甲部队。可以说,国内和占领区的铁路是二战期间德国后勤和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到了战争后期,盟军的狂轰滥炸把德国境内的铁路破坏殆尽的时候,德军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是其战斗力发挥的基本前提,那么对这个小专题做一些基本的考证还是很有必要的。

1,概述:
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的铁路绝大多数都由德国国营铁路(Reichsbahn)负责运营。1939年7月11日,帝国交通运输部(Reich Transport Minister)成为了德国国营铁路的顶头上级。在战前的几次侵吞邻国的行动(比如入侵奥地利和侵占苏台德区)和战争初期,国营铁路为德军在各个战场上的军事行动运送部队和后勤补给(当然也会运送犹太人去集中营,这成了国营铁路洗不掉的污点)。在这个时期,国营铁路兼并了德国国内的一些小的私营铁路公司以及被占领国家的铁路资源。随着满载坦克和军人的列车开往前线,德国的国营铁路也迎来了它历史上辉煌的顶点。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德国的铁路系统面临着非常沉重的问题。俄国铁路的轨距比德国采用的欧洲标准轨距要宽,德国的所有铁路车辆在俄国都是不能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铁路工兵只能把已占领地区的俄国铁路规矩改为标准的欧洲轨距。尽管铁路工兵夜以继日地劳作,俄国铁路的情况还是严重制约了1941年冬季德军向莫斯科的冲刺(在东线的北部,德国盟友芬兰使用的是沙皇时期留下的宽轨铁路,但这些铁路的运力并不足以保证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不过,东线的战争并不如德国人自己期待的那么顺利,到了1943年下半年,德军开始了在东线的战略撤退。这个时候,东线的铁路线就要尽量地加以破坏——德国人用的工具是能够破坏枕木和铁路路基的特制车厢,当机车牵引着这种车厢行进时,车厢后部的大铁钩子就会把沿途的枕木和路基破坏殆尽。这个举措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俄国人的反扑。

不过这个时候的德国已经是四面楚歌。随着盟军空袭的升级,德国境内的铁路枢纽甚至是军用列车都成了飞机猎杀的目标,德军的铁路运力在1944年下半年开始濒临瘫痪,特别是在西线。二战末期,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调动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列车需要躲进隧道里防御空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军的战争行动。以1944年12月国防军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输送为例,这个营本来是要参加阿登攻势的。
“1944年12月7日,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第1连带着7辆猎虎离开德勒斯海姆训练场前往参加即将发起的阿登攻势。铁路出发点是威尔德森林地区戈铺弗里茨(Gopfritz an der Wild)。起初目的地是格明德-卡尔-施莱登(Gemund - Kall - Schleiden),但由于铁路线被盟军的空袭彻底摧毁,所有作战单位以及用于攻势的补给所搭乘的列车只能滞留在摩泽尔河谷或者艾费尔高原地区。只有一部分支援连的士兵在乌布利希上尉的指挥下,于1944年12月15日阿登攻势开始时到达了制定行动区。”
由于铁路线的瘫痪和盟军飞机对军用列车的攻击,直到1944年12月31日(那会儿阿登战役已经不可能成功了),第653重坦克歼击营还没能完全被输送到阿登。类似的事情在战争末期的德国是司空见惯了。伴随着帝国地盘的缩小和铁路网的毁灭,德国装甲师就在一次次令人绝望的调动和战斗中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2,德军装甲部队的规模和所需的铁路运力
二次大战的六年中,德军的装甲部队经历了若干次改组。作为装甲部队的基石,1940年规模的装甲师(Panzer Division)有两个装甲团,到了1941年之后,一个装甲师就只保留一个装甲团了(Panzer Regiment),到了1944年,这个装甲团一般包括两个装甲营(Panzer Battalion),各自装备黑豹和四号坦克(这两个营会有自己的后勤单位)。除此之外,装甲师会有伴随的装甲掷弹兵旅(Panzer Grenadier Brigade,装备Sd.Kfz.251半履带车),侦察营(Armored Reconnaisance,装备Sd.Kfz.250半履带车),师属炮兵团(Artillery Regiment,装备牵引式和自行火炮,比如蜜蜂或者野蜂之类),师属高射炮营(Flak Battalion),信号营(Signal Battalion)和工兵营(Pioneer Battalion)。一个满编师(当然这似乎从未达到过)的人数在13000人左右,坦克150到200辆之间,各式卡车1000余辆,其他的车辆装备加起来远超1000辆的规模(这个网站——https://panzerworld.com/panzer-division-1944 有详细的图表,本文不再列出)。


这么一支庞大的部队,包括其燃油和弹药补给,需要的运力是80列军用列车,每一列军用列车是按照50节车厢的规模计算的。1944年夏天,在法国的抵抗组织正是靠数军列的方式得出了如下结论——驻扎在利雪(Lysseaux)的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师是一个满编的装甲师,因为所有运送该师的军列加起来有83辆。这个情报对于盟军登陆后的部署意义重大。


除了装甲师以外,德军还有不少独立重装甲营,独立重装甲歼击营这样的部队。以国防军独立第653营1944年底的状态为例,这个营满编应该是50辆猎虎坦克歼击车和8辆自行防空火炮(当然还有若干半履带车和轮式车辆)。1944年12月运送该营往阿登地区的尝试中,断断续续投入的列车有20列之多。这个案例可以对“一个独立营需要多少铁路运力”提供一个直观的案例。
3,德军铁路运输的车辆
本文因为是小考证的缘故,并不打算在文中对德军二战期间的蒸汽机车(比如BR-52系列)和装甲列车(很多军列为了防止游击队的骚扰会在列车首尾加挂装甲车厢)进行展开叙述,只是打算说说真正用来装坦克和其他车辆的平板列车(Platformwagon)。
二战期间,德军常见的平板列车大概分为三类:轻型(30吨以下)的两轴铁路货车Ommr(德国人当时管这种货车叫做 Leichter Feldbahnwagen,轻型铁路货车的意思, 后世称为Railway Gondola);40-50吨级别的Type SSys四轴平板列车;还有80吨级别的SSyms六轴平板列车。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二战时期铁路货车的轴承重大概是15吨左右(得益于路基的改善和材料科学的进步,现在铁路货车轴承重是20吨以上了)。这样的话,两轴的Ommr承重是30吨,四轴的SSys承重是60吨(一般装50吨是上限),六轴的SSyms承重是90吨(一般装80吨是上限)。
轻型两轴铁路货车Ommr是在照片中最常见的一种平板列车了。小到82吉普和半履带摩托,大到四号坦克,这种货车都是可以运送的。当然这种货车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平板车,它的侧面可以加装围栏,也可以加装挡板,事实上这种 Leichter Feldbahnwagen 是一种通用底盘,从平板货车到普通货车,再到闷罐车(用来运送士兵和犹太人),都是从这个两轴底盘改造来的。





到了二战后期,德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变成了黑豹坦克,这种“中型坦克”重量接近50吨,已经超出了普通的两轴铁路平板能承受的最大重量。所以,黑豹坦克的运输是需要用到50吨级别的type Syss四轴平板列车。这种平板列车比轻型两轴平板要长,且宽,很多战争时期留下的黑豹坦克运输的照片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说到德军装甲部队,就不得不提到虎式,虎王,费迪南/象式,猎虎这类重型战车和重型坦克歼击车。这样大型的战车重量已经超出了Syss四轴平板的承载力(虎式56吨,虎王72吨,象式78吨),所以,这类大型战车的运送会采用承重80吨的SSyms六轴平板。这样的大型平板比承重50吨的Syss长出一些,但宽度并没有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和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战斗履带会严重超宽,妨碍铁路行车安全。所以在长距离运输时,这些重型战车都需要换上特制的铁路运输窄型履带。
这种重型铁路运输平板车在整个二战期间并不是很多,整个德国这种平板列车的保有量能凑出五十列军列,尚不足以投放一个装甲师。虎式之类的重型战车最终以重装甲营的形式投入战场,而不是装备在装甲师中,产能不足之外,铁路运力的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到了大战的最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了鼠式坦克这样的怪物。这样188吨重的东西实在是没什么制式平板车可以运输,只能使用一些铁路特种运输车辆了。好在这东西没有量产,不然它的铁路运输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说二战期间铁路是德国战争的动脉,那么这些平板车就是红细胞,输送着德国的装甲师从后方开赴前线,不断地调动。对于二战德军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还是蛮多的,但除了讨论那些制服,王牌和装备外,后勤运输是考察德军装甲师战斗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4,简单说说德军装甲师的运送和装卸
我手头没有太详细的资料(甚至哪怕一个军列的详细构成)去详细佐证德军装甲部队是怎么通过铁路运输的,只能说个大概。
一般而言,德军的各大战车工厂都会有专门的铁路线连接,凡是验收合格的战车是可以通过工厂按照国防军的命令指定发往某个装甲部队的集结地的。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会对发往某个装甲部队的列车进行编组,以保证部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可以收到战车。二战期间,德国装甲部队的人员是会轮流进工厂协助生产的(这样也是为后勤部队维修战车提供第一手资料),当战车从工厂开赴部队时,这些部队驻厂人员或者工厂的随军技师负责战车的装卸工作。




从工厂开赴前线的军列一般是除了新的战车和维修工具不会带别的。不过这样的装车方式在装甲师调动的时候并不推荐。如果连着好几辆车厢都在装着战车(特别是重型战车),整个军列的重心分布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在过大弯道的时候事故概率会增加。所以,军列发出前,编组人员会合理安排重型战车的位置,保证整个列车的重心分布均匀(尤其在运送重装甲营的时候)。在俄国这种铁路路基质量并不好的地方,这么做非常必要(一般而言,二战期间的铁路分重轨和轻轨两种制式,像电影里能被铁道游击队掀翻的是属于轻轨,载有重型战车的军列通过这样的轻轨时要格外小心重心的分布,不然会造成路面沉降和铁轨不可逆的破坏)。这种对载有战车的车厢进行分配的工作很难在运输的起点进行,一般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编组站,所以一般而言,德军坦克的运输是按照这么个顺序进行的:
第一段路程:起点至编组站。这段路程相对较短,列车没有经过编组,战车可以连续地出现在平板列车上。
第二段路程:从靠近运输起点的编组站到距离前线较近的编组站,这个路程相对较长,需要在编组站进行编组打散战车的排布,比如两节装载战车的车厢中间放几个轻载的人员或防空车厢。
第三段路程:从距离前线较近的编组站到卸车地。为了统一装卸的缘故,这时候装载战车的车厢会被集合起来送到卸车地点。
这是长途运输坦克时的标准操作流程。现在留下的很多照片上能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德国坦克随着军列送过来”,这些照片大都拍摄于旅途的第一段或第三段,再要么就是短途的调动,这里是需要注意的。




在整个铁路运输途中,战车本身会用绳索和楔子固定在平板列车上,平板列车的侧面如果有可能,要竖起挡板或栏杆(当然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任何超宽的东西,像虎式坦克的履带,四号坦克后期型的侧裙板,都要移除)。战车的炮口和观瞄设备一般是要用防水布罩住的。战车的乘员如无特殊情况是要抓紧时间尽量休息,毕竟指望他们做警戒并不现实。有条件的车组甚至会在平板列车上搭一个小帐篷,也算是改善旅途条件了。
铁路运输的过程对车组成员来说并非可以高枕无忧,除了游击队和后期盟军空袭的威胁,有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会发生在运输战车的过程中。比如来自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的战史:
“1944年6月28日,我们装车前往法国。整个旅途充满了不幸。当火车通过一座桥下的时候,奥托. 奥斯纳下士正从炮塔上爬出来,结果严重受伤,没有能活下来。”





当然,铁路运输很重要的一环是装卸车。一般情况下,装甲部队的装卸车的关键是符合条件的车站,哪怕是小站也可以。1942年投入战场的极初期虎式坦克,就是在列宁格勒前线附近一个叫姆加(Mga)的小站卸车的。1944年2月24日,抵达罗马的象式坦克歼击车,是在罗马市中心的奥斯蒂亚火车站(Ostiense)卸的车。

“符合条件的车站”关键在于和铁路平板车等高度且承重足够的站台。在德军装甲部队的集结地附近,哪怕火车站没有这个条件,也会对车站进行必要的施工以满足这些,实在不行的话,80吨重型平板车(或者更重的特种铁路运输车)有一个自卸车装置,战车可以沿着一个坡道开上或者开下平板车——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满足装卸条件的车站还是不难找到的,这种自卸车装置能使用的场合并不多。


战车和其他车辆开上或者开下平板车有两种方式,要么是侧面装卸,坦克直接开到站台上。这是最常见的装卸方式。在某些情况下,铁路侧面没有符合条件的站台,且整个军列编组允许的情况下,军列会被机车倒推在一个铁路终端上,这条终端的末尾对着一个高度合适的站台。这样的话,战车就可以开过一节一节车厢,最后到那个终端的站台上。




当然,这些装卸方式是在编组军用列车的时候就会予以考虑的,不过到了二战末期铁路网大规模瘫痪的情况下,很多装甲部队的调动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站台”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除了这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也要考虑战损车辆的后送维修。德军在东线的每个集团军群都有一个固定的大型维修站,用来维修前线装甲师无力维修的战车,当然,如果损坏再严重些,就只好返厂维修了。

关于德军二战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和调动,笔者并没有看到太过具体的案例。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国防军第503营在1944年秋季为了应对匈牙利危机从帕德博恩(Paderborn)到布达佩斯(Budapest)的铁路运输。这个案例之所以经常被提及,是因为在503营装车前几天,3连配合“德意志每周新闻”拍了一段虎王检阅的宣传片,这段影片可以说是现存的关于虎王坦克最知名的记录之一。在这段纪录片中,所有的虎王坦克都装备着窄型运输履带,因为这些坦克马上就要装上列车进行长途运输了。




1944年10月9日,503营在倾盆大雨中按计划装车。鉴于匈牙利危如累卵的政治局势,军列当天就出发了。列车经过哈尔伯施塔特(Halberstadt)-哈勒(Halle)-艾格(Eger)-皮尔森(Pilsen)-布拉格(Prague)-布吕恩(Bruenn,今捷克布尔诺)-布拉迪斯拉发(Pressburg),最终在10月13日至14日间到达了布达佩斯,坦克在火车东站完成卸车工作。
没有资料表明这次503营的调动用了多少列火车,或许本文之前所述国防军653营向阿登的调动可以提供一个参考(20列军车左右)。当时东线的铁路还不像西线那样被轰炸瘫痪,且503营的调动是被赋予了最高优先权,所以这个调动可以在5天内完成。到了10月15日,这些虎王坦克就出现在了布达佩斯街头,甚至城堡山,协助党卫军上校斯科泽尼完成了绑架匈牙利政府的“铁拳”行动。


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在1944年秋天的调动是一个不错的案例,显示了德国的铁路部门和装甲部队在战局日趋绝望的时候如何高效地运转并完成自己的任务。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但随着1945年帝国末日的到来,这些努力终于归于徒劳,昔日的钢铁巨兽被拖进了废铁场,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国营铁路也遭到了肢解,但那些曾经运载战车的平板列车却有很多保留了下来,有些甚至一直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也是现代工业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