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诗歌“小众化” 那就错了,喜欢诗歌大有人在
写诗是一个把诗写的像自己的
依乌是2016年以后才开始不间断写诗的,吉木狼格说他是“一个被诗感包围的人,一个写假诗毋宁死的人,一个为声音和光激动不已的人,一个在语言上擦枪走火的人。” 在依乌看来,写诗是一个把诗写得像自己的人:“我不喜欢人们把我写的称为诗歌,而是喜欢人们说我写的是句子,这些句子是我从安宁河的源头,我的老家宁源乡,一句一句揣到现在的 。” 经过几年写诗的沉淀,依乌的把自己的书整理成诗集并出版,201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歌文集《鱼》,2018年3月第二部诗歌文集《一个土著的下午》也相继出版,他说:“诗歌能够表达自己民族的人文情怀,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彝族文化,如果不做成诗歌出版,就觉得有点亏欠自己的家乡。”

读诗的感觉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依乌擅长写叙事诗,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给予他太多饱满的回忆 ,尽管已久居大都市多年,但他心安理得,源源不断地吮吸着故乡之泉,像任意一块不起眼的土豆或荞粑,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
写诗到真心深处才有灵气
依乌说:“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零零散散写了很多,主要是小说、散文、传记、剧本,但一直没想到写诗,因为写诗真的不是一般人干的事情。”

读诗的感觉像在看世界
彝族诗人阿苏越尔是一个有韧性的诗人,他的执着表现在:当多数彝族诗人都纷纷放眼山外世界的时候,他依然沉浸和忠实于脚下的这片黑土,坚守心灵的家园,在他看来:“世界很大,不容谁看完整。我荣幸自己和诗歌结缘,习惯于用诗意的眼睛看世界。” 在阿苏越尔看来:“诗歌写作是我人生的自我修行的方式,诗歌写作是自我提高、自我对生活的体味,在语言和艺术上,应保持诗的特性,应系统化,不能简单的口语化和低俗化,诗歌里应有一种神圣的思维存在,应有诗善、诗真。诗歌的根性写作,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更是自己内心存在的现实,写作要注意神性的特征,要有信仰化的写作,不能随随便便,语言选择上或者语义上都要注意,因为诗歌的最终目的是传达真善美,诗歌语言应是温暖的。”
诗歌其实并不小众
今天还有多少人喜欢诗歌吗?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写诗?也许会有不少人觉得诗歌小众,但在《诗刊》副主编李少君看来,写诗的人非常多,“我们有一个中国诗歌网,每天投稿的就有两千多人”。
“诗歌其实并不小众。”李少君说,之所以大家会觉得读诗的人少,可能是因为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浏览过就过去了,不会像小说那样,需要长时间阅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歌是很基本的存在”。

四月四川成都读书分享会
人间的四月天,可说是最美的季节。春暖花开,枝头添绿;草木葱茏,芳野萋萋。景色最旖旎,读书正当时。在这春色融融,风和日丽的季节,让我们放下心灵的包袱,走进宽窄巷子白夜,拥抱诗歌的海洋。让我们在这里读书、创作、分享、学习、交流。 4月14日成都宽窄巷子白夜让我们不见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