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艾兮
自采艾草包青团,初次尝试,那味道,嗯……
清明,寒食
自唐代以来,原本寒食节祭扫的传统,改为了清明,而寒食的习俗却依然保留。
作为寒食之一的青团,以糯米为面,加入打碎的艾叶,和团,内以不同馅料,蒸制而成。

初次尝试那么新鲜的青团,那味道,嗯……
清明节前日,与俱舍的“阿姨”(俱舍酒店的服务员,大多四、五十岁,官称“阿姨“)商量,清明带我们上山采艾草、包青团,因为白天还有酒店工作,“阿姨”让我们一早六点就与她进山。好心的船长龙哥(俱舍渡船船长)善意地阻止了我们,“明天是清明正日,不宜太早进山,还是晚点好”。于是我们也就乐得偷睡个懒觉,改为八点用过早餐再去。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写艾的诗真多,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东坡到伟人都写艾。然而,诗中艾的出现常伴随悲凉、伤感之情,又多被诗人用与兰菊之类做对子,贬义之词不免让我心存不平。
艾,《说文》释,从“艸”,从“乂”,乂,治也。本草称其为“医草”。不论古今,艾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可谓贡献极大。作为药品,她早出于春秋战国。
《孟子 离娄上》曰:今之于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民间端午鬼节,都要挂一束艾草于大门口,驱邪避秽,可见民间“声望”很高。
艾虎桃符万户用,菖蒲酒绿石榴红。
艾熟于端午,其挥发油与抗菌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均达极值。燃烧艾草可以驱蚊虫,如陆游说: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现代药理学证明,燃艾的烟雾有直接杀抑细菌的作用。所以,民间悬艾辟邪秽不无道理。
难道诗人不懂医术,何以总要拿艾与兰作比,贵兰菊而贬艾萧呢?(萧,古训青蒿。亦说艾之别名)。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以生。(斥为杂草)
荒原寂寞无谁语,兰菊幽香没艾萧。(荒凉)
兰艾既同焚,孰别臭与汰。(臭吗)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蒲太盛淑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如此,伟人基本把艾定义为小人了)
我思索着艾
跟随着阿姨轻快的脚步
面对半山坡成片的艾 她分外夺目
我略有所悟
她们是那么茂盛,尚嫩的叶面还未变成成熟后的墨绿,而叶底的白色绒毛,把大片的山坡铺成灰绿。
诗人贬艾第一点,她太茂盛了,远没有兰花的孤僻独立。
要么伟人说“艾萧太盛淑兰少”呢。
阿姨不等我们感叹,早已开始媆起艾梢。“拔尖,底下不能吃,太老嚼不动,你这个太长啦……”。阿姨的标准太为严苛,看着半米高的艾草,只揪下最上面的两三寸嫩叶,不免有些可惜。

我们边采边爬,越走越深,突然被平坡处闪出的墓碑吓了一跳,回头望去,原来一路上来几处旧土坟隐埋在茂密的艾草中未被我们留意。
诗人贬艾第二点,她多生于古墓荒地。
世路几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
还在我们兴致勃勃采艾之时,晃见阿姨抬望天际,山顶乌云渐浓,“下山吧,要下大雨了”,山中人不需要天气预报,看看天便知气候变化。之后某日,当我和小妻看着阴郁的天空,正踟蹰要不要进山时,阿姨不经意地说道:“今天不会下雨喽”,而再次印证。
雨由小渐大,伴有雷电,江南的雨没有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警,下的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采摘未艾,怏怏回房。午后在俱舍的茶室跟阿姨学包青团。上午刚采的艾叶,经漂洗、水焯、捣烂,加入食用碱后嫩绿更显鲜艳。再与糯米粉以1:2的比例和成面团,包入豆沙,或揉成圆团,或以模具倒扣成月饼状,上锅蒸熟,鲜绿Q弹、秀色可餐。

北京清明也有青团卖,似不以艾为原料,口感除了糯软甜腻,别无它趣。
初尝亲手包的青团,那味道,一时很难形容。一股淡淡的苦涩,杂以艾叶的特殊气味,不免让我想到了艾灸。
《本草纲目》载:艾以蕲艾为上品。湖北蕲州,李时珍的家乡。在现代,蕲艾无论产量、品质依然为全国之最。难怪李老说到蕲艾骄傲之情难掩笔端。
“以艾做灸,治病灸疾,功非小补”。不过亦有缺憾,艾条燃烧产生的烟,夹杂艾叶挥发油一并放出,很是呛人。
诗人贬艾第三点,烟气呛人。
四万八千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呜呼,诗人有所不知,制灸所用艾绒制备繁复,艾叶去梗,千捣成绒,细筛除杂,如此反复。出售的艾绒会标示5:1、8:1、30:1等字样,比例越高纯度越好,30:1指30斤艾叶出1斤绒,有黄金绒之称。如此精制的艾条,灸于皮肤,火力柔和,烟白灰少,不似直接烧艾草或劣质艾灸那么呛人。
除了制绒做灸,艾叶性温、味辛,温经通络,暖宫而疗寒凝冷腹,好处多多。是以寒食以它为料大有益处。本来糯米面粘腻碍胃,又要寒食,胃肠功能如若稍差,恐怕很难享用。加入艾叶,一方面鲜绿可爱,更重要的温性制寒,一饱口福后,胃肠也免受寒凉之苦。
想到此,不免又多吃了一枚青团。细细品来,那苦涩渐退后的清香,满口回甘,格外清爽。
草木无忧,更不会标榜自己的天赋。
诗人多情,偏要把感伤强加于植物。
读者旁观,体会到诗人的意境后,大可不必恨屋及乌。想来有某品种的兰花专靠寄生而活,又有何贵?
你爱,或者不爱,“艾”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诗曰:
清明细雨润绿梢,
彼女采艾半山腰。
进食尚嫩三月草,
入药未成七年蒿。
虎符驱疫万户用,
冰台捣绒百病消。
可怜骚人只识蕙。
何贵幽兰贬野萧。
——采艾歌 浮生
注:三月草 艾草三月尚嫩,端午方熟,可入药。
七年蒿 药有六陈,时间越久药性越佳,艾为其一。
虎 符 民间扎艾为虎,刻桃为符,端午驱邪避疫。
冰 台 艾之别称。
萧 古称青蒿,也有说艾之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