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唐构,五台山大佛光寺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唐代的宫殿、佛寺一系列建筑则达到中国建筑史的巅峰。其气魄之大,结构之精,前所未有。然沧海桑田,岁月弥失,现今留存只有屈指可数四座,皆在中国文物大省山西省,而论细节与气数,五台山大佛光寺东大殿当为其首。本文将一述佛光寺现今现状。

佛光寺的历史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台外围的佛光山麓。现寺内存有唐代木结构建筑东大殿和唐代彩塑,壁画,墨书题记,以及建于金代的文殊殿,北魏时期的僧人墓塔,唐代石经幢。这些几乎都是中国现存古建筑的孤品。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孝文帝成为第一个巡礼五台山的皇帝。相传佛光寺寺名由来为孝文帝在巡游时,在此处见到了天边有祥光大放,在场僧众随行皆称其为佛光乃是瑞兆也,于是因此而将山头命名为佛光山,将此山下草庵命名为佛光寺。
但是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下令废止北齐境内的佛教,将寺院4万所悉数废寺为宅赐给王公贵族,沙门300万皆令还俗。此次灭佛行动对五台山佛教文化受到很大影响。而佛光寺也受到破坏。北周灭佛后不久,隋朝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诏复兴佛教,佛光寺开始恢复了以往的盛兴。伴随唐代的兴盛,佛光寺的规模结构也走向了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旨再度毁佛灭法,此次灭佛运动对中国佛教而言是最为严重的一次。佛光寺除了北魏建造的六角形僧人墓塔外,建寺360年的一代名刹皆毁于一旦。
唐武总驾崩后,继位的唐宣宗重新复兴佛教。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75年),佛光寺住持愿诚和尚,在京都长安女弟子宁公遇的出资捐助下,恢复重建了佛光寺。重建后的佛光寺规模虽不如从前。据记载,佛光寺原有弥勒大殿(即现今东大殿原址),整座殿堂高约30余米,相当于现在十层楼的高度,我们如果这样设想一下,足以臣服惊叹。而我们现在能所看见的整座佛光寺东大殿,虽建筑外表装饰上色为后世所修复,但整座建筑的原结构都是唐代原貌。有兴趣者可以去赏其真容,佛光寺当之为中国建筑的国宝。当之无二也。



佛光寺的发现
1937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研究阅读《敦煌石窟图录》时,在书中第61窟的一幅《五台山图》壁画中标有“大佛光寺”的名称,引起了梁先生的注意。联想起在明代《清凉山志》中亦有对五台山佛光寺的记载,这让当时中国建筑研究营造学社的梁思成一行人浮想联翩。在当时整个中国建筑背景舆论下,日本建筑研究学者断定称中国再无唐代的木构建筑留存,要看其同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必须来日本看。(奈良法隆寺建筑群推测为中国隋唐时期建筑,为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遗存)
于是1937年的六月,在当时整个中国七七事变之后战乱不断的恶劣背景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的学生莫宗江、纪玉堂,仅凭着一张壁画照片,历经千辛万苦在五台山山麓下,找到了这一座唐代建筑的经典遗存——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概况

整个东大殿坐东朝西,长34米,宽17.66米。殿前设有低矮的台基,后檐部分的台基直接坐落在岩石上。历经了一千一百多年的风雨地震,整座建筑岿然不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殿位于高阶上,整座建筑气势雄伟,站在殿前可以遥望俯瞰整个寺院,远处的河谷山川净收眼底。据史料记载在当年佛光寺盛期时,整个寺院占地数千亩,由五座院落组成。在夜幕降临后,寺内的杂役要骑马小跑着去关闭寺院西边的寺门,可想而知寺院的规模之宏大,丝毫不逊于现今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建筑群。
大殿檐下的斗拱雄大古朴,出檐深远。整个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cm*300cm。这个数字似乎好像听起来太过于抽象,据梁思成先生推测断定,佛光寺斗拱的大小是晚晴时期建筑斗拱的十倍大。如此形象描述可见,东大殿的气势有多宏伟壮观。巨大的斗拱下衬托着深远的屋檐。据测量整个屋檐探出达3.96米,这在宋代以后的木构建筑皆无法与之比拟。




东大殿檐柱下有遗存唐代原件莲花柱础,直径达一米,莲瓣饱满,极具唐代雍容华贵之感。这些与大殿简朴的门窗装饰和舒展平缓的屋顶,构成了唐代建筑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







东大殿殿内造像
东大殿殿内保存了35尊唐代彩塑,是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现存最为气势宏大的唐代彩塑群像。整座佛坛沿着大殿后墙起共5开间长,深一间半,佛坛内每一间供有主像一尊,依次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各配有两胁侍菩萨和两供养菩萨。释迦佛两侧则各有二弟子阿难和迦叶。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则各自骑着坐骑狮子与大象,坐骑旁则各有一童子。整座佛坛南北两侧各有天王像一尊。佛坛一隅有重修大殿时女施主(大殿殿主)宁公遇等身塑像,南侧有佛光寺沙门主持愿诚和尚等身塑像。全殿三十七尊塑像(35尊佛像加上2尊等身人像)皆为唐代原作,虽然现在看起来颜色艳丽刺目,屡经后世重修,但所幸所有塑像原型都没有被破坏,基本都是唐代原貌。据梁思成先生考察时记载,这些塑像的后世修复都是以薄如蝉翼的宣纸用胶轻覆在原塑像上,然后再以颜料涂抹修复,如果将这些薄纸剥开,应该可以重见造像一千多年前的原色。然而这样的推测只能是现在美丽的设想罢了。
















东大殿现存的胁侍菩萨立像与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唐代彩塑形态如出一辙,菩萨立像体态皆微微向前倾侧,腰部弯曲成“S”形,腹部微微凸起,彰显了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像特征。而供养菩萨的体态都为一足蹲一足跪,这些在敦煌石窟亦可以看到相同的造像,而后世所存的供养菩萨像皆与之相同(可见大同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可见唐代造像的审美对后世佛像的形与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东大殿现存唐代壁画
东大殿现存唐代壁画为两处。一处为绘制在佛像座背后墙面上的《镇妖图》,另一处绘制在大殿斗拱拱眼上的《说法图》。
《镇妖图》画面高约35厘米,宽100厘米,画面上绘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龙等。骨骼肌肉强劲有力,形象生动传神,极富有个性,设色简洁寡淡,与传世盛唐时期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摹本)相比较,竟有惊人的相似,充分证明了吴道子画派对唐代产生的广泛影响。



《说法图》位于大殿内拱眼上,构图分为三组,中间画有佛祖释迦牟尼在说法,两侧有观音和势至菩萨,左右两组以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天王、飞天等等簇拥而上,作赴会行进的状态,画面极具张力,整副画面虽然尺寸不大,却绘制了较多的人物,形象生动气韵非凡,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相比较,设色绘法完全一致,由于年代久远,画面的颜色除褐色与青绿色以外,均经过时间的磨灭化为暗褐色,失去了原有的艳丽色泽,但却别具古朴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