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群英史话(十七)争霸天下:风雨欲来,大战伊始
从武德元年开始,纷乱的隋末大地上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李唐、窦夏、王郑相继建国,经过残酷的兼并战争,李渊、窦建德、王世充成为最后三位玩家;第二件事情就是李唐频繁主动出击,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武德元年至武德三年)接连灭亡薛举、薛仁杲父子收复陇西地区,使用反间计灭亡李轨收复河西地区,随后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反复与刘武周集团拉锯,最终李世民凭借坚壁清野的僵持战一举在柏壁之战中击溃刘武周大将宋金刚,收得猛将尉迟敬德,旋即收复西北。
在这里有两个小问题需要大家注意,第一在武德二三年同刘武周的战争中,李渊一开始用的是裴寂,最后实在是输得太惨转而起用李世民,这其中有没有隐情?答案是当然有,李渊一开始不用打仗最猛的李世民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我们后面会给大家详细讲。第二也许有人会问,就在李唐大张旗鼓的清除周边势力的时候,三国的另外两家在干什么,难道窦建德王世充会眼睁睁的看着李渊一直壮大自己的地盘吗?
答案是否定的,窦建德王世充肯定不会看着李唐做大而无动于衷,那他们两个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一、王世充的烦恼
自从武德二年称帝建郑后,王世充的好运气算是彻底到头了。
早在武德元年,王世充手下一个叫张公瑾的投降李唐。别看现在张公瑾名不见经传,但几年以后,此人将大放异彩。
后来,又有个叫李君羡的投降李唐,此人一开始是瓦岗将领后来投了王世充最后投唐。这个李君羡现在也是名不见经传,但几年以后,他却稀里糊涂卷入一宗迷案。
武德二年二月,王世充任命秦琼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进攻唐军。而此时,秦程二人却有另外的想法。程咬金对秦琼说:王公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话,还喜欢赌咒发誓,像个老巫婆一样,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随后,秦程两人趁与唐军在九曲交战时,临阵带领几十名部下骑马狂奔百米投唐。
唐军都傻了,不是来打仗吗,怎么成受降了。
随后程咬金还不忘做戏做全套,他下马向对面的王世充行礼,并慷慨激昂的说:我等身受您的优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爱信谗言,不是我等托身之处,如今我们哥俩决定不侍奉你了,咱们就此分别吧。
王世充也傻了,不是来打仗吗,怎么就投敌了。
有诗为证:邀你去吃烤脑花,你说你来大姨妈。结果一翻朋友圈,你特么在吃小龙虾!
秦琼程咬金降唐后不久,王世充麾下猛将就剩下一个嗜血小王子罗士信了。
一开始,王世充对罗士信是非常好的,不仅赏赐丰厚,而且常与其同吃同睡。不过后来就出事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一匹马。王世充有个侄子叫王道询,这哥们看中了罗士信的骏马,向他索要。罗士信肯定不给,结果最后王世充竟将骏马强行夺去赐给了侄子。
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其实足可以看出王世充的为人。经过此事后,高冷的小将罗士信心灰意冷,决定报复。这位做事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轻人在武德二年受命攻打谷州时直接率领部下千人降唐。人家秦琼程咬金只是率几十人投降,还在阵前说明了理由,算是给足了王世充面子。结果罗士信不仅直接将部队打包投降,而且转过头来就对王世充一阵穷追猛打。
这一下,当年的瓦岗名将基本全部投到李唐麾下,徐世積聪明绝顶直接归附,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兜兜转转最终也归附,王世充账下此时只剩一个单雄信了。
不过王世充的烦恼还远没有结束,武德三年二月,殿中监豆卢达(豆卢为复姓)投降李唐后,王世充可谓出离的愤怒了,眼见着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天天投奔别家阵营,于是他出台了一项严厉的政策:只要家里有一个人逃跑的,全家无论老小都会被诛杀,家人之间只要互相告发才可以免罪。又令五家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人全家叛逃而邻居没有发觉,四周的邻居也要受株连。
这个昏招甫一推出就引发连锁反应,灭家处死的事情接连发生,洛阳城内人人自危。不仅如此,只要朝廷对下属官员或百姓产生怀疑就直接将一家人全部绑了收押。时间一长,洛阳城里的监狱装不下那么多人,王世充遂把宫廷改造成大监狱,用以关押犯人。但王世充只管逮捕关押却不管饮食,导致监狱宫廷的人们一天饿死几十人。最后,王世充更加丧心病狂,派遣出去作战的将领,也要提前将其亲属扣留作为人质。
久而久之,洛阳城成为一个巨大的炼狱。无休止的战争早已让百姓家徒四壁,很多百姓被迫将泥土放进瓦瓮里用水淘洗,取出浮在上层的泥浆,然后将糠麸掺在里头,做成饼子充饥。很多人吃了这种东西都身体肿胀腿脚发软,结果在路上走着走着就不由自由的摔在地上。
然后再也没醒来。
很多人今天都流行说:吃土。还有很多人甚至煞有介事的发个朋友圈说,买了什么什么,这个月要吃土了。我真的很想让这些人吃一个当年洛阳城里泥浆和糠麸掺在一起的饼子尝尝味道如何。
再到后来,泥浆饼子吃不下去了,老百姓为了活命,开始人吃人。
所谓历史,从来就是循环往复。正如鲁迅说的,翻开中国历史,上面分明赫然写着两个字:吃人。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王世充已经彻底穷途末路了,这个时候只需要有人将门踹开,整个宫殿就会瞬间倒塌(这句话是希特勒当年进攻苏联的时候说的)。
二、窦建德的命门
当王世充将洛阳变成一座人间炼狱的时候,窦建德在忙着扩张地盘。
身处河北的窦建德只要扩张版图,势必就要触犯李唐和王郑的利益。当时三足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同时虽说是三足鼎立,但其实当时中国北方还有不少实力相对较弱的割据势力。看着李唐已经将周围清扫干净,窦建德也开始了清除周边军阀的行动。
窦建德首先选择的就是李唐。
武德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向南攻击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李唐河北大使淮南王李神通抵抗不住,只好撤退到黎阳(今河北浚县)与徐世積回合。李神通这个人身世不是一般的尊贵,他是李渊的堂弟,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与李渊的父亲是亲兄弟。不过别看名字起得这么拉风,这位老兄打仗可是一点都不神通。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接连在山东聊城、河北洺州等地被窦建德击败,李神通可谓被窦建德一路从山东追到了河北。
这时候镇守黎阳的是瓦岗降将徐世積,但他也无法阻止窦建德兵锋,十一月,黎阳失守。徐世積、李神通、李渊的亲妹妹同安长公主被俘。其实在黎阳城破后,徐世積本来已经带着数百起兵渡河撤离了,可听到父亲徐盖已经被俘的消息后,徐世積决定返回城内。
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个事,为了前后故事人物连通,我在这里依旧用到了徐世積这个名字,其实按照史实,此时的徐世積已经不姓徐了,而姓李。为什么呢,因为徐世積这个人不仅统兵了得,而且聪明绝顶。
还记得武德元年瓦岗军在邙山大战惨败后的故事吗。在得知瓦岗军已经灰飞烟灭后,徐世積率残部归附了李唐。李渊大喜,命徐世積接管当初属于李密的地盘。
不过在不久之后李密也降唐了,看到这里,聪明绝顶的徐世積决定演一出戏。
武德二年,徐世積对周边人说,魏公(李密)已经归附我大唐,而我却在管理他之前的土地,这些地方本是属于魏公的。如果我向皇上上表主动献出它们,会被人认为是我借助魏公的失败而得力,自己为自己邀功,谋求富贵,我认为这是很可耻的。我觉得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一五一十的记录这些地方州县的名称数量以及军民户口,全部报于魏公知晓。然后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
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的(这句话很重要)就被李渊知道了,李渊读了徐世積写给李密的信后,大为感动的夸赞道:徐世積感怀前主的恩德,推辞功劳,是个纯臣啊。于是下诏封徐世積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蔡国公,加授右武侯大将军。
并赐其改姓李,附宗正属籍。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徐世積以后就是李世積了,这个李姓是跟当朝皇帝李渊一个姓氏,并且将他加入到李氏皇室宗谱。
一夜之间,徐世積华丽蜕变,不仅成了国姓爷,还成了当今皇上的亲戚。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徐世積这个人非常不简单,做事滴水不漏,面子里子都照顾周全,让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来。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徐世積哦不李世積伟大的表演还在后面。
言归正传,接连打败了李神通与李世積,窦建德初战告捷,当然在大胜的同时,他依旧不忘老本行,那就是表现自己的大仁大义。
在攻破黎阳后,唐滑州刺史王轨被奴仆杀死,奴仆带着他的首级投降窦建德。结果窦建德大怒,骂道:奴仆杀主人是大逆不道的罪行,我怎能收留这种人。于是下令斩杀奴仆,并将王轨的首级护送回滑州。结果滑州人民大为感动,当天全体投降。看到窦建德兵锋如此之强盛,不久之后割据齐州、济州的徐圆朗望风归降。
看着接连挫败唐军,窦建德很高兴,最高兴的还是俘获了李世積。这说来是非常合理的,李世積表现出的为人处事风格跟窦建德确实有不少相像之处。于是,窦建德以李世積其父李盖(既然儿子被赐姓李,父亲也只好跟着姓李了,父亲跟着儿子改姓,大家感受下)为人质,让李世積继续镇守黎阳。
啧啧,李世積这个人着实不简单,简直就是敌我通吃。
这下子李世積为难了,打了败仗倒还属正常,但稀里糊涂又被敌方委以重任这就说不清楚了。于是,李世積拼了命想逃回唐朝,但又担心此举会祸及父亲,于是他决定先为窦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图谋。
不久后,李世積在获嘉击败王世充部,受到窦建德嘉奖,李世積再接再厉劝说窦建德不如趁胜亲征河南,意在趁其出征,暗中偷袭。不过偏偏不巧,就在窦建德准备亲征的时候,其妻子产子,行程不得不延后。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李世積又联合河南军阀外号霍总管的女中豪杰击杀窦建德部将也是其妻弟的曹旦,可关键时刻,这位胡总管坏了事。她没等李世積兵马赶到就率先冲出阵营在河上攻击曹旦前营,结果没杀干净,被曹旦得知了消息。待李世積率兵马赶到时,曹旦已经严阵以待,计划再次流产。
知道事情暴露后,李世積仓惶率几十骑仓皇奔逃。
我就想问问李世積,这时候你怎么不担心你老爹的安危了。
李世積逃奔回唐后,夏国将领建议窦建德杀掉其父李盖,不过此时窦建德的仁义瘾又犯了。他慷慨激昂的说:李世積本来就是唐朝的臣子,被俘以后,他不背叛之前的国君,逃回李唐,这是忠臣所为。他的父亲没有罪过,我为什么要杀呢。
窦先生您这意思是,只要降了你万一哪天呆的不开心,还可以随时走呗。反正又没惩戒。
读完这一段,大家有没有感觉李世積的经历神似一个人,就那个,红脸,长须,还戴个绿帽子。
不久之后,李渊派使者与窦建德和谈,窦建德大喜,随即将同安长公主与李神通等人送还给唐朝。
武德三年九月,窦建德亲率军队围攻幽州(今北京),幽州军阀罗艺率军阻击,窦建德大败,死伤千余人。罗艺获胜而骄,贸然袭击窦建德军营,怎料想窦建德早有防备,顺势出击,大败罗艺。后来窦建德又乘胜再次进攻幽州,罗艺又将其击败。在幽州碰了钉子,窦建德只得回师洺州。
就在此时,窦建德错犯了大错,错杀了两个人。
纳言宋正本曾有定策之功,不过后来窦建德听信别人谗言而杀了他。这件事令夏国许多正直大臣寒了心,从此没人再进忠言。此外,窦建德有一位大将名叫王伏宝,此人立功无数,勇冠三军,窦建德又听信诸将谗言,将其诛杀。在临死前,王伏宝对窦建德长叹道:我是无罪的,您怎能听信那些中伤我造反的话,而砍掉自己的左右手啊!?
窦建德错杀了两个人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从此君臣不再一心。而纵观窦建德性格,他的优点非常明显:大仁大义,善听进言,宽容厚道。但是有句话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优点过分突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致命的缺点。仁义的名声曾经帮了窦建德收复了许多人心,铸就了他卓越的名声,但滥用仁义,会让人觉得优点赏罚不明,而且窦建德这个人一直让我觉得,少了一点作为乱世君主的霸气。曹操也曾仁义过,放了关羽,但他发起狠来就是个六亲不认的阎王,所以易中天老师才会评价他是菩萨心肠、阎王脾气。而善听进言这件事也曾帮过他,比如当年他攻陷赵州,捉住赵州刺史张昂、邢州刺史陈君宾等人,由于之前这几个人曾突然袭击窦建德辖区的边境,窦建德准备杀掉他们。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劝谏道:狗对不是它主人的人都会吠叫,现在他们都是力竭而被俘,这时忠诚勇武的男子汉作为。您如果处死他们,怎能勉励将士奋勇尽责呢。窦建德遂听从谏言。但作为一个君主应该分清属下的进言是对还是错,他能听从对的进言饶恕敌人,却也听从错的进言杀掉忠直的大臣武将。
所以,窦建德这个人,最大的命门就是他引以为傲借此成事的优点:大仁大义而缺少霸气,善听进言却不辩对错,宽容厚道但欠缺手段。有人常拿后世的及时雨宋江与窦建德相比,两人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施耐庵在描绘宋江这个形象时,是否借鉴窦建德故事也未可知。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如此,逢此乱世,定不会善终的。
最终的命运正翩翩而至。
三、唐郑大战
好了,花费了不少篇章来穿插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的发迹与发达之路,三人性格迥异,出身不同,发展轨迹也全然不一样,但想必李渊的老辣、王世充的阴鸷、窦建德的仁德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三人都在隋末乱世中撑到了最后并建立了王图霸业,如果从唯结果论看,此三人可谓是隋末雄杰。当然王世充入选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不过历史从来只看结果。还有我们还是不能忘了李密,但他手握一把好牌却打的稀烂,最后死的憋屈之极,只能往后排。
不过,撑到了最后并不代表一定能笑到最后,历史只尊重最强者,三足鼎立了一年有余,李渊率先亮剑。
武德三年七月初一,李世民率唐军精锐出关攻打王世充。
王世充不傻,在三个月之前刘武周宋金刚被击败后他就敏感的预料到了自己将成为李唐的下一个吞并目标,所以早有准备。
但是,我们之前早就讲过了,此时的洛阳早已成为人间炼狱,君臣民早已离心离德,所以任你王世充如何提前准备,内部已经千疮百孔的王郑集团已经不堪一击。
再翻出那句话吧,这个时候只需要有人将洛阳城门踹开,整个宫殿就会瞬间倒塌。
何况这次踢门的是李世民。
王世充倒不是这么想的,虽然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李唐,但自己本土作战,又是守势,而且早有防备,双方场面至少是五五开。
我只能说,王世充你想多了,局面不是五五开,而是一边倒。李世民率军一到河南,各地守将不战而降:八月,邓州降;九月,田瓒以所部25州降,时德睿以所部7州降;十月,大将张镇周降,郭庆以管州向,魏陆以荥阳降,王要汉以汴州降。
这大概是什么情况呢,仅仅三个月时间,洛阳城周围郡县全部不战而降,自李密围城后,洛阳再次成为一座孤城。
眼见形势大好,李世民遂挑选一千多精锐骑兵,全部着黑衣黑甲,分为左右队。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还没啥感觉,但我要告诉各位的是,唐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牛掰之一的部队登场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玄甲军。
玄甲军有多牛呢,纵观中国古代所有历史王朝的著名部队,能与玄甲军相媲美的可能只有铁木真的怯薛军和岳飞的岳家军了。

玄甲军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重装骑兵。士兵全部是千里挑一的精锐之士,通身披挂黑铁盔甲,不仅仅是士兵,就连作战马匹从头到腿到尾都全部配有黑铁护具。这支千人部队的将领居然有四个,其中三个是特别特别能打的大牛货: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翟长孙。前三人的名字想必都如雷贯耳的,唯独从薛仁杲阵营里投过来的翟长孙大家不太熟悉(史书记载也少),但按照李世民的选人眼光,此人能位列玄甲军的将军,应该也是极其能打的。
所以,这样一支装备精良、将猛兵勇的重装骑兵可谓有速度、有力量、高防御、高攻击,在当时,可以说就是一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部队,凡是遇到玄甲军,对手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被碾压。
让我们先来看看玄甲军初次对敌小试牛刀的情景吧。当然它的第一个对手是王世充。
王世充会不会说,老子怎么那么倒霉。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一千人干掉六千人,碾压你没道理。
随后,李世民攻打慈涧(今河南新安),郑军退守洛阳,唐军趁机蚕食洛阳附近的城镇,切断郑军的粮线,李世民驻军于洛阳北邙,正式进逼洛阳。
就在对洛阳形成包围圈后,宇文士及带着李渊的诏书来了,诏书中就写了八个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王世充彻底崩溃了,万般无奈下,他只得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在当时,王世充与窦建德其实是敌非友,向窦建德求救无疑就是前门进虎,后门入狼,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饮鸩止渴的行为。但王世充已经被玄甲军打的彻底崩溃了,此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而此时,窦建德倒是与李渊正在停战和平期,面对王世充的求援信号,窦建德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夏朝朝廷也分为了两派。中书舍人刘斌主张救援,他分析说:现在唐国占据关中,郑国占据河南,我们占据河北,这是三足鼎立相互对峙的局势。听说唐朝用全部兵力攻打王世充,这几个月以来,郑国的局势朝不保夕,照此发展下去,王世充必败。王世充败了,我们就有唇亡齿寒的危险,所以我们应该前去救援,双方里应外合,定能攻破唐军。如果能打败唐军保全王世充,天下将长期保持鼎足三分的局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乘机消灭王世充,然后集中兵力一路向西,攻占长安,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听着有道理吗,好像有道理,窦建德也这么觉得。
那我们不妨再听下另外一派建议。国子祭酒凌敬主张趁机西进,他分析说:我们不必救援王世充,只需要让全军渡过黄河北上,攻占怀州河阳,安排主将镇守。之后再率主力跨越太行山西进,加速赶到壶口,夺取唐军领地。与此同时,洛阳之围定会不援自破。
听着有道理吗,好像也有道理,窦建德也这么觉得。
面对这两个选项,你如果是窦建德,会选择哪个。
就在窦建德左右为难的时候,金钱发挥了作用,王世充的使者私下送给夏国将领许多金银财宝,于是所有将领都劝谏说: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
看到属下将领如此建议,窦建德再次发扬了善听进言的性格,对凌敬说,现在将领振奋,这是老天助我。我准备与唐军决战,必会大获全胜。我已经听从了大家的意见,不能照你说的办了。凌敬坚持争辩不退让,窦建德非常生气,命人将其拖走。他的妻子曹氏对窦建德说:凌敬的意见很好啊,为什么不采纳呢。我们现在去救援王世充,白白的劳苦自己,事情还怕办不成啊。窦建德说了句男人经常说的话:头发长,见识短,你们女人懂什么。我已经答应别人了,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怎么能让天下认为我窦建德失信呢。
窦建德的矛盾命门和为盛名所累此时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
大业四年,窦建德率全部主力出战救援王世充。至此,唐、郑、夏三国所有主力即将聚集,而三国的命运之河即将在一个地方交汇:
虎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