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曾经我也想死过,但我听见了风声
文章来自公众号【尼姑念经】
有些人似乎一辈子八竿子打不着,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些事似乎一点也没有缘分,却是心中的一道妈妈的菜。
《澄沙之味》,小编以为这是一部关于食品的成长的电影,不要然也该是妈妈与孩子的动人故事。可是霓虹国的脑洞啊,小编总是会被一些误会而惊艳到。
樱花的美不是美,而是遗憾。电影《澄沙之味》一开始的镜头就放在了城市中的芸芸人群中,在这庞大的人潮中,镜头选中了一个老人。这就像一个没有预谋的“不正经”电影——给观众一种主角其实是我们临时选出来的感觉。其实这种安排也是导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的做法罢。我们这一生,根本不知道谁会是主角,谁是配角。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们都拥有着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德吉女士是个76岁的老人。当她蹒跚来到男主人公的铜锣烧店前时,门前的大道上落了一地的粉白。那是樱花绚烂的瞬时生命,哗一下就随风回到了轮回。而她就来到了观众的视线中,带着一顶复古咖啡色的绒帽,身上英伦风的大衣抓着几片樱花瓣。站在男主的铜锣店前。电影的开始,两个人的对话短的像春樱的转瞬即逝。
她说,要人工作吗?
他答,不要。
她说,好,那我明天再来……
第二次,德吉带上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盒红豆馅。失败在这部电影里叫模糊,男主人公不知道德吉原来是做了五十年红豆馅的甜品师,所以他以德吉年纪过高为由一直拒绝了这个老人。这不是一部情节波澜起伏的电影,你想大哭,这部电影实在满足不了。可是你要知道那种真正的美,是一点一点悲泣垒加的顿悟。
德吉从一开始到店里面试的时候,总是被店长拒绝的理由,除了年纪大,更重要的是她的手已经近乎残疾了。那是一双因松弛的皮肤显得更为丑陋的手,可是她却能做出美味的红豆馅。德吉来之前,店长的铜锣烧里的红豆馅一直是从别的地方送过来的大机器生产物。而他的店里的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像个三线的小明星。直到德吉的到来,这个店就重新有了活力。每天排队的人让这个一间保安亭大小的店突然变得不在孤单起来,店长也开始热情的工作了。小编想他在德吉身上重新找到了一种动力,至少是每天都期待着第二天的开始的动力。
治愈的电影从来和眼泪与生命分不开。德吉的秘密被传开了。她是个麻风病人。不知道有没有了解这个病,这是个很可怕的疾病。如果有人一旦患上了这个病,慢慢的,鼻子会消失,整个身体都会融化,像个被揉坏的面团,丑陋而可怖!流言的压力不是一张张嘴的唾沫星子,是社会一种无言的默契——铜锣烧店再没有人来。德吉的红豆馅和店长的铜锣烧也搁置得凉成了半夜的月光……那天下班后,德吉再也没有再出现,店长又回到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电影的整个重心其实是放在德吉离开以后。在德吉离开了不久后,店长和一个女生去看望了德吉。德吉的家是麻风病人的治疗园。这个地方从一条深深的小径延伸而入,周围长满了参天大树,鸟的叫声像风声一样随之而来。在这充满生命力的地方,住着一群被社会抛弃的生命……德吉就住在这里。当他们再次见到德吉时,德吉已经苍老了很多,她的容貌像春樱的颜色,快要看不清了。但她依然那么快乐,一点点事情就逗笑了她。德吉跟店长说自己已经在这个地方待了五十多年了,但德吉却没有一点脱离社会的乖戾,她依然那么容易就快乐。
秘密需要用隐秘的方式说出来。店长曾告诉德吉说自己喜欢喝酒,不喜欢甜点。德吉问他为什么没去酒吧工作,店长没回答,电影也没引导观众发现答案。直到最后,在店长给德吉的一封信才揭露出来——他做过牢,因为曾在酒吧里调停斗殴时,把一个人严重致残了……这封打开心门的信终究没能送到德吉的手中。德吉在店长再回疗养院的前三天去世了。她给店长留下了一套厨具和一个录音器。

电影结尾跟随着路人的视野,又看到了一片樱花林。有个男人在樱花里吆喝着,铜锣烧!来尝尝吧!铜锣烧!来尝尝吧!铜锣烧!来尝尝吧!那是离开了小店的店长,他终于放下了那些禁锢,回到了自由的天空里。曾经因为债务而困于铜锣烧店的男人,在德吉的生命里看到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就像德吉录音里说的,我们听着世界的声音,它们美好而动听,因为这样,我们不需要成为任何人。店长在长长的噩梦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光。
努力这个词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但这也是我们抗衡不美好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