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义及两次世界大战对孤立主义的影响
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兴致勃勃地来到法国巴黎,准备向欧洲人兜售他的和平计划,但是,威尔逊很快就发现,欧洲人对他的计划丝毫不感兴趣。巴黎和会沦为分赃大会。而且,在美国国内,像威尔逊这么有理想的人亦不多见,大多数人对欧洲的事务压根就不关心。于是,威尔逊在欧洲碰了一鼻子灰,又得不到国内的支持,国际联盟这一由他提出的以保证各大小国家领土完整以及政治独立为宗旨的国际组织美国最后竟然没有加入。
这一方面说明,威尔逊是个理想主义者;另一方面说明,直到一战结束后,美国建国以来就一直奉行的孤立主义仍在这个国家盛行。
什么是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通俗而言就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你的地盘我不会管。其中,“我”指的是美国,“你”特指欧洲。前半句话的意思是,美洲的事务不容许欧洲人染指;后半句话的意思是,欧洲的事务美国人不会插手。前半句话很好理解,可是,后半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美国为什么不愿插手欧洲的事务?
首先,独立后的美国国弊民穷,发展经济、巩固并扩大国家版图才是当务之急;其次,欧洲事务混乱不堪,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何其之乱,美国要是插手欧洲事务,必然有损美国的国家利益,正如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所言,“为什么要由于把我们的命运与欧洲某一部分交织在一起而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昌盛卷入欧洲的野心、对抗、私心、任性和反复无常的灾难中去呢”;最后,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美国不想卷入欧洲事务欧洲国家只好“望洋兴叹”,欧亚大陆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却不能这样。
由此可见,孤立主义和闭关锁国完全是两码事。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的闭关锁国经济上来说是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抵触,而美国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来说是落后的封建王朝对坚船利炮的害怕,而美国并未受到欧洲战火的直接威胁。
或许可以这么说,孤立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主动的、积极的,闭关锁国则完全是保守的、消极的。
两次世界大战对孤立主义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被迫卷入的。美国加入一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潜艇不断击沉大洋上的轮船,而这些轮船上有美国的货物还有美国的公民;美国加入二战的直接原因是狂妄的日本人挑起了珍珠港事件,美国本土遭到了战火的威胁。
美国加入战争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反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均是战胜国,这对美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都给了美国抛弃孤立主义的契机,但结果却是不同的。
正如开篇所述,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跑到欧洲兜售他的和平计划,结果没人买账。于是,美国被迫远离欧洲事务,再次奉行孤立主义。此时距离华盛顿1797年3月4日卸任美国总统发表《告别词》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孤立主义显然有了新的发展。一言以蔽之,一战后,孤立主义已然成为一种传统,而不是一种现实需要。
战争使欧洲衰落,用当时英国外相葛雷的话来说就是,“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灭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美国眼见于此,有了想当救世主的想法,美国想在欧洲甚至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主张,包括政治民主、开放贸易、主权平等、消除战争,但英法没有给美国这一机会。
二战给了美国机会,但是美国的初衷却变了。
二战后,美国国力空前强大,欧洲则彻底衰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美国再也不用理会英国和法国,可以随心所欲地插手欧洲事务。如果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美国指不定怎么玩弄欧洲。但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防止欧洲国家赤化,美国决定援助欧洲,帮助欧洲重建。美国这个时候就像一个富裕的家庭,在欧洲到处收养孤儿。美国彻底抛弃了孤立主义。此后几十年,欧洲渐渐复兴,但美国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
你也许无法想象,二战初期,当这个世界弥漫着硝烟,美国人却在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当英国首相丘吉尔言辞恳切地向美国寻求帮助时,美国人给出的回答竟是爱莫能助。但这一切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了。可以断言的是,当今世界,美国不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保持中立。
如果有一天,世界弥漫着战火,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本文版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