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在印度电影里读懂中国
周末看了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看得心有戚戚焉。恍忽之间有种错觉,宝莱坞在黑我大天朝。
先说一下故事梗概,很简单,就是一对暴发户父母为孩子选学校的漫长、曲折、希望与失望交替来袭、最终如愿以偿又若有所失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中家长的教育焦虑,简直与中国是一样儿一样儿滴。
如果换成中国演员,直接可以当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来看。

(以下有剧透,继续阅读需谨慎)

没文化的暴发户与懂英语的老婆
影片的主角是服装店老板拉吉(爸爸)和他的太太米塔(妈妈)。爸爸是批发市场发家的商业大亨,算是“暴发户”阶层。凭借着自己的经商天赋,拉吉赚的盆满钵满。很有钱,却连简单的英文单词都拼不出,经常被妈妈揶揄。虽然腰缠万贯还是被漂亮会讲英语的妻子认为没文化,有时候甚至丢脸。

过度保护孩子的焦虑妈妈
温暖的天气,妈妈将女儿皮雅包裹了一层又一层,戴上安全头盔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把滑梯擦个干干净净才让女儿从上面滑下来,而她在下面立即接住。连保姆都看不下去。
要给孩子最好的。随着两人孩子即将“入学”,如何在现有的经济资源占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问题。
妈妈郑重表示,绝不能让皮雅读他们小时候读过的那种公立学校。这位焦虑的妈妈认为如果孩子不能进入好的小学,以后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她的朋友都会超越她,而她就会去吸毒。

入学难
印度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公立学校年久失修、破破烂烂,孩子们连
个长凳都没有。坐在地上上课。
妈妈考察了专业媒体评出的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进行考察。私立学校一个赛一个地高端大气上档次,要么历史悠久毕业生中有许多名人,要么是英国某公学的公校,要么像五星级酒店,自带豪华游泳池。私立学校里英文教学,采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有些孩子甚至懂多国外语。硬件软件都没得说。
➭最近,我也去参观了广州的一所贵族学校,小学学费一年10-18万,初中12-25万,年年爆满,还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硬件真是相当的好,看了那所学校,再对比一下我儿子上的公立小学,只能感叹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能不计金钱进行选择,我肯定会选择那所私立外国语学校。

学区房
想进私立学校或是好的公立学校,国际通用的套路是一样的:买学区房。
作为最好的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学校对于招生有一个条件:必须是住在学校周边三公里以内的学生才能申请。拉吉夫妇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上演了印度版“孟母三迁”,搬离了之前的旧市街,在私立学校周围买了一套“学区房”,从而有了申请条件。
➭在北上广,每年都在上演抢学区房大战。曾经,北京最贵学区房曾创下40万一平米的记录。为了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家人从郊区的豪宅别墅搬进闹市区仅几十平米的破落蜗居并不鲜见。

邻居攀比
搬入高尚社区的皮雅一家想方设法尽快融入邻居们的社交圈子,没想到却因孩子不会讲英文,爸爸在派对上听通俗歌曲跳广场舞而遭到邻居的讥笑。
➭去年,一度流行一条《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有英文名的鄙视没有英文名的;看动画片,看朵拉的鄙视看喜洋洋的;假期旅游,国外游鄙视国内游,欧美游鄙视东南亚游;兴趣班,学马术的鄙视跆拳道的,学三角钢琴的鄙视学电子琴的……



总之,鄙视无处不在。皮雅一家虽然有钱,却因为听炫民族风跳广场舞被邻居碾压了。
入学排队取号

➭每年小学入学报名,各大城市都有家长通宵排队。搭帐篷、穿纸尿裤、轮番排队家人送饭、冒雨排队、雇人排队等新闻层出不穷。
入学面试考家长
参观那所贵族学校时我曾经问里面的老师,进这所学校需要有什么条件?
老师说,学费只是第一道门槛,还要考察家长。
我问怎么考察。
老师说招生办有一套考察家长的严格标准,但对外保密,他们也不知道。

➭去年新闻爆出上海民办小学招生查三代,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信息都要填写,还有的学校给家长出类似公务员考试的能力测试题,更有学校对家长的身材体重有要求,认为肥胖者不具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皮雅一家得知这个消息后,迅速寻找入学顾问进行培训。

培训
入学顾问从报名资料的填写到家长的穿着打扮仪表仪态言谈举止都进行了培训,多次实战模拟各个学校的面试问答。
可是最终仍功亏一篑。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据说学校认为这类低学历、没文化的暴发户家长不可能在孩子的教育身上有足够的能力配合学校进行指导。


送礼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人都是相信这个逻辑的。在贿赂教育行政人员不成功后,爸爸揣着一背包的钱准备去找校长。在门口却听到校长把一个同样揣着一包钱去求学位的家长轰了出来。
贿赂的路行不通。

骗贫困生指标
正当绝望时,夫妻俩又看到一线生机,他们得知私立学校每年都会留出25%的名额给贫困学生。在高人点化(贫困生在贵族私立学校完全跟不上,一般一两年后还是要退学,浪费名额)之下, 富裕的他们决定“不浪费名额”,占用一个贫困生指标。

装穷人
正当各种运作即将成功之时,却被媒体暴出私立学校贫困生名额被富人冒用的勾当。学校对贫困生入户考察以确保无误。
又有“高人”点化,让他们假装贫困户来骗取名额,从豪宅里搬到了贫民区。因为私立学校要对申请贫困名额的家庭进行家访调查,皮雅一家就在贫民区装起了穷人。用穷人的方式工作、生活。

朋友圈P图
搬去贫民区这段时间,皮雅一家还要假装去欧洲度假,以对邻居们有所交待。一家人去影楼在欧洲各个度假胜地的背景布前拍下假装度假的照片,由妈妈每天发布在脸书上,造成一家人在欧洲度假的假象。

碰瓷
在贫民窟,他们一家交到了朋友,孩子快乐地与邻居小孩玩耍,爸爸跟邻居一起挤公交在流水线打工,邻居还将自己的少得可怜的工钱分给被扣掉工钱的爸爸,告诉他“爸爸不能空着手回家”;

妈妈在邻居的指点下,学会了底层生存技巧,放弃优雅粗着嗓门骂人,却不知好歹得罪了政府官员害得所有人白白排队领不到米,邻居把自家的配额分给她,因为他们都知道饿着肚子睡觉的滋味

皮雅一家终于通过了考核拿到了德里文法学校的学位。贫困生免学费但却不免杂费。
邻居为了给皮雅凑学杂费故意跳到飞奔的汽车前,被撞得浑身是血却坚持不让报警。原来是“碰瓷”讹车主的钱。他们还总结出了碰瓷技巧,只要头别着地就没关系。
➭新闻上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有些人自己碰瓷,还有些父母把孩子推到汽车前碰瓷。我们总是痛心疾首认为穷山恶水出刁民,有时候细思极恐,但凡有更好的赚钱方式,他们会以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是作赌注吗?
一手掠夺一手慈善
得到邻居帮助却占用了邻居孩子的学位,皮雅的父母学得心中有愧。为了补偿,他们捐款修建公立学校,成了慈善家。
知恩必报的邻居在得知真相后,愤愤不平,“你们掠夺了我孩子应得的学位,却来施舍我们。我们不愿意接受施舍,我只想要我们应有的权利。”
然而并没有。
良心发现的爸爸去向校长坦白,令他惊异的是,原来这种富人顶替贫困生的潜规则校长一直是知道并默许的。
在我们国家也是如此,无良奸商与大慈善家往往在同一个人身上,一手掠夺一手慈善,用抢来的东西施舍回去,难怪大众并不买账。

沉默的大多数
在学校师生与家长都在场的典礼上,爸爸与曾经揭露贫困生指标被冒用的老师联手安排了一场公立学校学生的表演,学生们的才艺展示特别精彩,掌声雷动。
但当知道是公立学校的学生时,却没人再鼓掌,爸爸上台揭露了校方的错误做法。引起了部分家长的共鸣,但没人敢出头表示支持。
绝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不违背自己权利的时候宁愿充当沉默的大多数。

影片结尾安排了一个看似圆满的大结局。但这个结局只会存在于影片中,不会存在于现实中。
怎么样,一切的一切是否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