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致敬法兰克福学派01
读了又读,马尔库塞与法兰克福的学派。在我心里,他们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反叛者,他们是少数自由人。
是的,他们崇尚哲学、反抗弗洛伊德、晦涩又绝对,甚至有时显得孤独又自傲。可他们同时热烈、真挚,他们背向整个人类社会,却又有着比任何一个所谓慈善家、政客,或些所谓学者更加悲悯的内心。他们真正关注这疯狂社会里的人类的共同命运。
《单向度的人》从政治、文化、语词、哲学四个角度审视现代工业社会中个体的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不是丧失批判能力的人,而是丧失真实的批判精神的人。而社会的单向度则是指社会不再真的具有否定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肯定的、安逸的、碎片的、即时的互动与交往。这本书我一读再读,每一次都会因为书中的文字而很长时间澎湃、欣喜又难过。在这里仅做段落摘记,不抛出结论。就当我自己这个月中的第一篇读书笔记,自我记录,也和大家分享。
导言 批判的停顿: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发达工业社会正在使我们面临的危机永恒化,与此同时,它也在使其自身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庞大、更加美好。然而,这个社会在总体上缺失非理性的。它的生产率对于人的需要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是破坏性的,它的和平要考战争威胁来维持...当代社会的力量(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大的无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也比以往大的无可估量。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惧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p2
第一章 控制的新形式
机器在物质上(仅仅是物质上的?)的威力超过个人及任何特定群体的体力这一无情的事实,使得机器成为任何以机器生产程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ps 在这里我想机器也可以理解成人工智能)。
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的所爱与所恨,都是“虚假的需要”。它将使个人离自我控制、自我觉知的能力和品质越来越远,并丧失真实的批判能力,丧失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力。那么人之真正需要究竟是什么? 只要他们仍不处于精神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这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永远不是自己的。p7
这些需要之所以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虚假的),是因为它们归根结底是抑制性的。(ps 抑制性的需要,是你越感觉需要,就越抑制独立自治之本性)。抑制性需要创造出的条件不再是肮脏的、不可忍受的或是那些看似低下又使人不体面的情境。抑制性需要是追求“过度”,是使理性成为“非理性”的工具,是使人成为工具,是走向一种极度的舒适和体面。“抑制性的”恰是与过去那些不堪的全部对立面。
阶级差别的平等化:如果工人和老板享受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如果打字员的女儿和他的雇主可以打扮的同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这种相似不代表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ps. 阶级差别平等化就是维持阶级差异的手段。这就是控制的新形式。它是温良的、体面的,甚至是令人陶醉的。而同时它也是令人沮丧的,真正意义上剥夺着个体的全面性与自由,可谓“奥斯维辛”之变体)。....个人同他的社会,进而同整个社会达到直接的一致化,那些真正能起到反对与批判作用的“内心”向度消失了。
第二章 政治领域的封闭
关于技术如何遏制变革的需要
原先的古典资本主义基于生理学与生物学的剥削向度——即让身体处于一种极度的疲惫和肮脏的环境中,容易使体力出卖者对生存状况持否定态度。
而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人附属于机器这种意义上的不自由,在多种自由舒适的生活中被遗忘,同时又得到巩固与加强。它的新颖之处在于这种不合理之中压倒一切的合理性以及其预处理的深度,这一切无补与如下事实: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强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无的状况决定的。资本主义为私人榨取和占有剩余价值而投入私人资本,资本是人统治人的手段,这一过程的本质特征绝不会因为股票所有权的扩散和所有权管理的分离现象而改变。p27.(ps.谈政治的这一部分记录的比较少,但马尔库塞的批判同样十分精彩。其批判来源大多受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启发)。
第三章 不幸意识的征服:压抑性的俗话趋势
ps. 我最为喜欢的一章,体现了马尔库塞作为激进哲人超高的文学素养,看到了多元的马尔库塞。
如果大众传媒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的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所以,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p47
关于理想,还有“理想”吗?理想与现实的同化程度,说明理想已被超越。理想的俗话现象表明了如下事实:高层文化变成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它丧失了大部分真理。p48(ps.很多人攻击这里用到的“高层文化”一词,实际上我认为这里的高层文化指的应该是书写痛苦的文化和代表翻反叛的文化。而这些文化被现在解读为一种艺术性的理想主义,它不再提醒人们常怀批判之心,而是成为一种体现个人阶级和个人素养的工具)。
接下来是我整本书中最为喜欢的一段。
艺术的真理存在于它所引起的幻觉中,存在于它不写创造一个使人想起和怀疑生活的恐怖世界。这就是各种杰作创造的奇迹;它是悲剧,是彻头彻尾的,不可解决的悲剧。因为,有过有爱有恨的生活,再去过现实的生活,就意味着挫折和失败、逆来顺受和死亡。社会的罪恶、人为人造成的地域由此变成不可征服的宇宙力量。
(ps最后这句写的有点玄乎)。
...孤居独处这一支持个人反对和远离社会的条件,在技术社会已经不再可能。良心的物化依靠事物的普遍必然性而得到解脱。在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中,负疚感完全没有地位(ps 例如深谙社会伦理准则的人们,如..岁要结婚,..岁要立业,是一种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行为标准。这种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标准,就是马尔库塞讲的事物的普遍必然性。每个人口中都有一个“大多数人”,他就像一个幽灵,我们不曾见过它,但它却是我们远离良心谴责的最佳伴侣。毕竟当我们不再真实的时候,做“大多数人”都会赞许的决定总是安全的)。p65 集中营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畸形社会。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我们每天被抛入地域的景象,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典范。
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