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生活就是在博弈与对撞之下,寻找些许的平衡吧……

《推手》就是一部……嗯,怎么说呢,如果在网上看简介就有可能不去看的电影吧。
比如百度百科:“《推手》是一部由李安编剧执导的剧情类电影,由郎雄、王莱等主演。该片于1991年12月07日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被接到了美国后,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爆发家庭矛盾后,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故事。”(这也太简单枯燥了吧)
豆瓣似乎要有心些:"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而在明白儿子已基本被马莎降服后,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故事有点偏了)
因为最近要写太极推手,所以决定看一看的我,在电影的前十分钟是抱着我要坚持的态度来看的。
没想到,后面就被电影的节奏带起来了。几乎没有停顿地一口气把全片看完。
我想这就是李安,印象中,他电影的矛盾从来不是突兀地、爆发式地表现出来的,《卧虎藏龙》和《断背山》的结局除外,但毕竟那也不是接近我们现实生活的年代。
很正常的中西交融(其实最终也没融)的家庭里,那些矛盾,那些不方便,的确就应该在做饭、吃饭(马莎吃沙拉,老朱吃中餐,孙子吃意面,儿子晓生一口中餐一口意面)、看电视、周末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其实剧情超简单,老朱先生是大陆的太极拳大师,拥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早年丧偶的他,退休后来到美国,和留洋多年已经娶妻生子的电脑博士朱晓生住在一起。晓生是个传统型的,孝顺的儿子。但他的妻子马莎也是个典型的美国女性。专职在家写小说的她,对屋子里突然多了的一个话语不通,习惯完全看不懂的,并且要整天朝夕相处的老头实在是难以忍受。

老朱先生一开始倒是神定气闲,毕竟人虽孤独,但文化底蕴就是能够晚年享受养生的安静日子,打打太极,练练书法,打打坐,听听京剧,周日还能趁孙子在中文学校补习时,在社区学校教教太极拳。
为什么说这看似流水账的片子不闷?因为李安把如此对立的两种文化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摆了出来。在朱晓生的屋子这个环境里,早晨开始,老朱和马莎在沉默中各自所做的事情就充满了强烈的对比,而且相当得不搭。早晨一个打太极,一个打字,不搭;中午,一个吃番茄炒蛋盖饭,一个吃沙拉,不搭;饭后,一个睡午觉,一个出去跑步,不搭。在这不搭里,两人时不时还有交错,比如同时在厨房做饭。你能感觉到,尽管不说话,马莎忍得很辛苦,老朱也不是很看得惯,但彼此都不说。
那他们什么时候说呢?当然是等中英文都会的朱晓生回来之后啦。于是我们在同时摆满了沙拉、意面、炒菜、红烧肉的饭桌上看到这个儿子有多乱多烦躁。晓生和老朱,晓生和马莎,仿佛两条不同时空的平行线,真叫人累得慌。

至此,这个故事的背景算是交代完了,而且是以一种稍带诙谐的方式。
接下来的神展开,自是留给老爷子在学校教太极拳时。毕竟如果环境和人物只是家中四人,这个故事要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难度就会特别大,并且,这也太惨太不生活了吧。
社区学校的内容不多说,总体一句话就是,感觉老爷子默默看上了教烹饪的单身陈太太,在秀他一身好功夫的同时,展示了一对中国来的六七十岁老头老太如何互撩。这就很有趣啦。人一谈恋爱,或者是对人有兴趣,就好像池子里放了鱼,河道里开了闸,立马就活络了起来。
所以尽管马莎和朱老先生的矛盾继续升级,不过老爷子还有分心的事儿,含蓄地靠近陈太太,比如送幅字给人家。
在这里要安利一下这幅字,是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把朱老爷子对退休生活的态度都表达出来了(虽然后面完全是反着来)。
至于后来么……我感觉老爷子有些像小孩一样,咋说?当陈太太哭着说自己和他故意被孩子撮合被孩子摆弄,是因为住在儿女家被嫌弃后,他回想之前郁闷到竟喝醉了酒拿头撞墙的儿子,就留了张告别的字条,离家出走,决定独立生活,了此残生了!

此时故事起码过了三分之二,太极推手的威力和作用终于体现出来了。
威力就是,当他打黑工(真是惨,还租小破屋)被无良老板欺负时,从无奈的伙计到当打手的混混再到拘捕他的警察,竟没人动得了他。这个时候就不免觉得,啊,咱中华传统武学就是博大精深就是牛,原来太极不是健身操,是真功夫!
而作用就是,老朱先生上了电视,被马莎看到,终于也被儿子找到了。
但有趣的是,我还以为,故事的结局是,儿子换了大房子,老朱先生也在彼此推心置腹的交流后回家颐养天年了。没想到,他是让儿子给他在闹市区住了一间公寓,平时教教太极,过上了独立的日子。
更有趣的是,他竟然遇见了同样自己搬出来住的陈太太。
讲究含饴弄孙,三世同堂的传统中国老人,最后都自己选择了一个人生活。
或许,再传统的观念,也抵不过当下的矛盾与不便吧,乐得清闲,终究比什么都重要。最后一个镜头,朱老先生和陈太太站在美国街头,他开口约了她。可是这个镜头,有点“青春”,却有点尴尬,甚至直到这个镜头结束,这种尴尬还是没有消失。仿佛它是无解的。
我一开始以为,是不是两个老人要约会所以尴尬,现在想想,或许说,这样的中西矛盾带来的尴尬,最终还是无解的。

那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太极推手之道吧。
所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顺水推舟,就是东方的博弈之道。
电影里,推手其实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符号,但朱老爷子有没有把推手的哲学用到解决生活的博弈中去呢?其实我看没有。他不是顺水推舟,他是被水顺走了,然后生活又把他顺了回来。
环境使然,哪有那么多的沉稳,他有过用力地改变生活,并且选择了最后的倔强。
所以,推手时,对手如果是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施力方式的人时,你一定能赢吗?你或许不会被推倒,不过,你也未必能把他推出去。
那怎么办?过好当下每一天,维护好此时每一刻的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