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抽丝剥茧说“娱乐”
最近看了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纪录片,全片基本都是业内各个领域的人各种夸,各种捧,总的来说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是当诺兰聊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对于电影行业的定位的疑惑——“我做的是一项娱乐(entertainment)”
黑暗骑士三部曲有着非同凡响的艺术水平以及哲学、社会学思考,而且纪录片里诺兰也强调了他不想像普通流水线电影一样去拍超级英雄,而是有话要讲。但是为什么他会选择用“娱乐”这个词去界定自己的工作成果?而且让我猛然想起来的是,宫崎骏在《出发点》里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他一方面有着“恢复人本真的澄明心境”的强烈志愿,并且不无感慨地说吉卜力的工作是“在洪流中注入清泉”,但是在说到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依旧是用“娱乐”这个词。在我们早就习惯的中文语境里,“娱乐”并不是什么高级到可以和哲学、自然平起平坐的词。
根据这个方向,我搜了一下剑桥英英词典、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
entertainment: shows, films, television, or other performances or activities that entertain people, or a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可以娱乐人们的任何表演形式和行为)
很显然这个解释卵用没有,只是界定了承载娱乐的媒介,所以我搜索了entertain
entertain:to keep a group of people interested or enjoying themselves(让一部分人对自己有兴趣或享受自己)剑桥英英在线的中文对这一大段话的翻译非常简略,甚至简陋:“使娱乐”
然后我们再看看中文的娱乐是什么:
娱乐:消遣。
消遣:设法度过闲散时间 。
在ACG圈曾经玩凉宫春日梗的时候一直喜欢引用、后来被广为流传在各处的一句话“在虚拟世界找现实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一直对这句话耿耿于怀,因为这是一个逻辑完全有悖于常识和事实的话,但是被作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戏耍态度广为流传。这句话主要针对的正是“娱乐”产品。经过词汇对照,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语境的“娱乐”和西方语境的娱乐的本质差别。
=================================================================
这里要插一个“小”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总鄙视现代汉语的原因:我们使用的普通话或者说现代汉语的词汇极大程度尤其是基础词汇上来自于外来词,而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日源外来词”(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查过就知道数量的庞大),即工业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中国从日本拿来主义的日本翻译的西方语言词汇。日本人比当时中国找到了更快捷和有效的翻译西方语言词汇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着很多弱智的问题。比如“经济”一词,取自《四书》“经世济民”的缩写,然后对应西方的“economical”。英文的经济绝对不是什么“经世济民”,而是“贸易、工业和金钱”。而在这个词的现代汉语含义里,中文使用了西方的概念。
再比如,日语“宗教”取自禅宗的“宗门教下”的缩写,本来宗门教下指的是佛家各个宗派,结果却对应了英文“religion”——the belief in and worship of a god or gods, or any such system of belief and worship。(信仰和崇敬一个上帝或多神,或者类似的崇拜系统)而“god”的解释是:a spirit or being believed to control some part of the universe or life and often worshipped for doing so, or something that represents this spirit or being(一种控制宇宙或生命的某些部分的灵魂或人,或代表这种精神或存在的事物)
但是事实上佛教这个词的原本含义出自佛经 《增一阿含经》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教”在现代可以读作一声,即动词“教授”。也就是说,原本古汉语理解“某教”一词是某某的教育的意思,这和西方“religion”对某一造物的信仰崇拜完全是俩概念,可是目前人们更多地是用西方概念的词汇理解“宗教”的。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像二道贩子一样借用了一个日语的外壳,同时又按照自己的喜好使用西方词汇的概念,造成东方语境的缺失,以及东西方价值标准的混乱。可见,这种不加拣择的拿来主义的恶果是什么样的。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自工业革命以来到现在的中国语言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漠视需要负很大的社会责任,这种行为叫做“断人慧命”。
中文自己学会了这种造词思维以后,制造的现代汉语词汇则是通过拼装的方式实现的,即将两个古汉语里相近的单音节词(一个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双音节词(双字的词),比如“看见”。这又引发了一个极度恐怖的问题。古代汉语一字即一词,精确高效,看和见两个字的词义是完全不同的。看强调生物学上视觉的“看到”,但是“见”是所看之物入心的。所谓“视而不见”就是这个意思,教导人看到任何事物,知道其存在,但不入心,不受动摇。然而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放在一起,简直是人通过词汇理解事物这种方式的灾难,“看见”极大弱化了人的内化的问题,只剩下一个看的状态。
这里真的不得不裱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大佬们,干得好啊你们,现代汉语不加拣择地胡乱拿来大量西方的资讯、知识和语言方式,然后和自己本土语言进行了非常不合理的基因杂交,最后产生了一个极度营养不良基因缺陷的产物。而随着时间推移的约定俗成,再也不能回头了,然后学校也不教我们要善用字典,善用比较。
=================================================================
现在说回“娱乐”。对比中西方语境的差异,就能理解,“娱乐”极大继承了中国古代“娱”字的含义,而完全不理会西方“entertain”和“entertainment”的概念,但是在翻译上,这两组词是对应的。对于西方人来说,观影的乐趣并不完全是消遣时间,更多是借助电影感知和体会生活,从中发掘自己的幸福,这种发觉和体会是正反向都有的,即反思和享受同在。而中国人在接受“娱乐产业”时,更多就是把它视作杀时间的存在,何其悲哉。所以,在娱乐产品中找现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正是考验这些作品的优秀与经典程度的根本基础,同时“娱乐”也是人类各方面性灵的延伸。
对应“entertainment”一词的中文词汇,或许应当,或许必须使用一个新词替代掉了。更糟的是,这样的文化差异千千万万,我们太随便、懈怠而不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