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 | 吴哥窟
吴哥窟如今成为国人的旅游胜地。有些人大概是想去寻找《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埋葬心事的石窟,或是去《古墓丽影》的拍摄地打个卡……而有些人则是受到蒋勋老师的感召。
蒋勋在《吴哥之美》一书中提到,他前后十四次到访吴哥窟。我有些吃惊,到底那个异域他方有着怎样的魅力,值得他犹如奔赴一场又一场盛宴般孜孜不倦。反观,在我个人的人生经验里,除了离不开的家乡和必须到达的驿站,至今还没有哪个目的地让我有如此深的眷恋。
尽管《吴哥之美》这本书,甚至于蒋勋本人在学界都有一些争议,但从一个旅行者的角度来看,他的感悟的确为我们的旅行提供了许多鉴赏的角度。我开始试着学会感受一个文明的过去,试着连接现在,甚至遥想未来。

当你尝试打开柬埔寨的历史,再站在这座微笑的雕像面前,你可能不会像一般游客那样有观看石头的厌倦感,也会理解为什么蒋勋老师多次进入吴哥,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在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个肃穆的微笑凝视着这个民族,看着它走过繁荣、衰落、殖民、杀戮,换得来之不易的和平。
但柬埔寨人民在经历苦难后,仍在贫穷中苦苦挣扎。假如你到吴哥,你会发现景区里有不少向你兜售商品的小孩,说着几句赞美游客的中文,带着哀求的眼神。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疏离感,是百姓身份与游客身份的疏离,是现实与历史的疏离,也是在吴哥窟的我和在城市的我的疏离。我逃离水深火热的生活,怀抱着一颗到废墟现场感受文明的心态到达你们的国度,不曾想见你们的水深火热。
我一般避免与这些小孩有过多的眼神接触。只因曾在泸沽湖向一些类似的孩子买过东西,无奈引来更多孩子的恳求的眼光。这实在是让我措手不及,如今我也只得忍受这份疏离。

最近美国空袭叙利亚的事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叙利亚的孩子成为媒体反复提及的对象。在整理这篇旅游的情绪时,我忽然为这些柬埔寨的孩子和自己感到无比幸运。宁静,来之不易。
吴哥窟的光
我在卡门的《柬埔寨-五月盛放》一书中摘得一段话,我认为它涵盖了感受吴哥的几个角度。
什么是吴哥?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朝代,吴哥是一座都城,吴哥是一门艺术,吴哥是一方崇拜。—《柬埔寨风土记》
如果你打算去柬埔寨,你一定要去感受吴哥窟的光,感受它在永恒的日出与日落中的变化,感受被照亮的高棉的微笑,感受被焕活的灿烂的吴哥王朝和它传递出来的信仰的力量。
如果你相信我,要去感受吴哥窟的光,你一定要在日出的时候,在小吴哥的莲花池旁,等待黎明,你还要登上55米高的主塔,在落日的暖光中,俯瞰华美的建筑,还要记得,在走下七十度的楼梯时,放下内心的恐惧,不要害怕。你一定要走进光影的回廊里,凝视那些精致的浮雕,在窗台边上,捕捉落日的余晖,透过窗的缝隙,遥望远方的绿,你还可以用相机捕捉天然的画作,拍下废墟的现场,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历史的厚度……然后留下一个依依不舍的身影,踏着夕阳而去……











看完小吴哥的日出,走完巴方寺、斗象台、空中宫殿、皇家浴池之后,下午去了洞里萨湖观看落日,在落日的余晖中返程,我在发动机轰鸣的小船里单曲循环陈绮贞的歌曲《旅行的意义》,从小我就享受在嘈杂的船上思绪万千的精神状态,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是放松的,是独立的,是自己的。加上落霞和吴哥窟的震撼,在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是永恒的,我的心,好像从遥远的文明走来,将去往未来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