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食:马兰花开二十一

下班回家,见一群美丽如花的小女孩在玩橡皮筋游戏,边跳边唱,“二五六、二五七,马兰花开二十一……”心里柔情如泉水涌起,一下就想到小时候挑马兰头的情景。
家乡的早春三月,美丽如画。春风就那么一吹,春雨就那么一润,芳草竞相争艳。嫩茵茵的马兰头,一丛丛,一簇簇,于田埂地头,于沟渠路野,静悄悄地铺展开来。先是一两片,从草中探出脑袋张望,看看没有动静,后来,就呼啦啦,仿佛儿童招呼游戏一般,聚集着,喊叫着,漫山遍野就生出无数的欢喜,四处漫步,马兰头皆随手可摘。
我们不叫摘,叫“挑”——挑马兰头。这个“挑”字用得很有意思,因为马兰头都是躲在枯草下,有的还平着贴在地上,要用铲子或剪刀从土中草中将它们“挑”出来,抖去泥土和杂草,放入带来的小竹篮或是手巾包内。“挑”,除了挑选、挑拣外,还有用手向上挑动的轻盈动作。
小时候,我是会挑马兰头的。小的一丁点儿个子,挎个腰长的竹篮,跟着一群姐妹们后面,剪刀拿在手上,一路“咔嚓”,就会有懂事的姐姐告诉我,不能剪空剪子,要不然会变成吵嘴精的。于是便听了她的忠告,心慌意乱走路。到了阡陌之上,鲜嫩的马兰头藏在其它野菜之中,好像躲猫猫。我蹲着找啊找,常常把蒿子也挑进篮子里了。河里有游鱼,天上有蝴蝶,岸边还有刺苔、“毛毛针”,马兰头不免挑得三心二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挑荠菜》,就把小人儿的心不在焉画出了神,配上一抹柳绿,三枝闲花,那是整个春天的悠远与芬芳。贪玩的小猫自然钓不到鱼,竹篮里的马兰头还盖不住篮子底。自然,就有好心的小姐姐帮着挑,她们左手捏着马兰头,小兰花指翘着,右手轻轻剪断马兰头淡幽的红茎,那轻灵的姿态,合着早开的野花,会觉得格外妩媚动人。
有了姐姐们仙女帮忙,自然也就丰收而归了。采回来后,请妈妈清水洗去泥沙,马兰头嫩芽绿得发亮,清香扑面,似乎把春天也带回家了。妈妈把洗净放在开水里烫一下,挤出水分,切碎,有时加点香干子丁,用酱油、香油、盐、糖拌了来吃,仿佛春天原野的香味都在盅惑着口舌。也难怪陆游要发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的感叹了。惜马兰头缩水大,一篮子马兰头只拌得一青花小碟。这也许是除了自己动手在野外挑,几乎很少有机会能在街上买得到的原因了。
现在,我们除了在饭店偶尔能遇上马兰头的惊喜,夹一小筷子尝一下,还找不到儿时的那种香味。自己能到农村亲挑一次马兰头的就更少了,以前那些茅舍炊烟、山岚雾霭、荒道野径,都像是被世俗的风吹得烟消云散。
不是马兰头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疏离了马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