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伟大电影教育者的巴赞
我们会关心某个明星的动态,会怀念某位导演的离世,但是谁会去在意一位电影理论家或者评论家呢? 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人是安德烈・巴赞。

当我们介绍巴赞会谈到他作为电影影理论家的身份,《电影是什么》当中深焦长镜头的写实主义。也肯定会提及他作为《电影手册》第一任主编时提倡的作者论。
但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巴赞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教育者。这也许是巴赞之所以比同时代的电影影评人或者电影理论家在广泛意义上更为人知晓的原因所在。
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巴赞发现了不学无术的但热爱电影的弗朗索瓦・特吕弗。不仅无私给予经济上援助和心灵上关爱,更是在让他加入刚创办不久的《电影手册》,为他的影评人天赋提供了最好平台。
巴赞和特吕弗的如父如子的关系,在特吕弗处女作《四百击》(1959)当中,安托万扮演者让-皮埃尔•利奥德和特吕弗的关系,形成为了作品内外的呼应。但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巴赞在电影上映的前一年因为感染肺结核,以年仅四十岁的生命告别世界和电影,他也并没有等到新浪潮的到来。
巴赞不仅是特吕弗的养父,也被称为“新浪潮的精神之父”。
由巴赞主办的《电影手册》邀请了侯麦、夏布洛尔、李维特、特吕弗、戈达尔等年轻有才华的影评人加入。他们一反传统意义上法国的优质电影,这种依附于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而反而拥护那些注重视听表达的美国导演商业娱乐片导演如霍克斯和希区柯克,还有被票房诅咒的艺术片导演奥孙・威尔斯,与此同时还包括法国本土的让・雷诺阿以及罗伯特・布列松,将他们称为真正的电影“作者”。
而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这些在巴赞影响之下的年轻影评人,扔掉了纸和笔,拿起了摄影机走上了街去。带来了电影革命法国新浪潮的到来。如果电影史可以划分为新浪潮的前与后,如果电影理论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作者主义,那么这些都和巴赞这个名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毫不过分可以说,巴赞的诞生与存在,改变了电影史和电影理论。
巴赞不像是他批判的对手爱森斯坦(1898-1948),作为伟大的电影导演的同时,将蒙太奇才是电影的本质的理论系统化。巴赞也不是学院派的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1931—1993),探索电影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将电影符号学学术化。
巴赞并没有只是坐在书房里,也没有仅站在拍摄现场前线。在导演和学术之间,作为媒介者的他,桥架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也是作为伟大的教育者巴赞,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能够发掘培养出特吕弗等年轻人,给新浪潮导演带来持续的影响原因所在吧。
ps:先写到巴赞的三种身份之一的电影教育者。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的身份以后有时间再分开逐篇谈。写在安德烈・巴赞诞辰第一百周年。

相关链接: 《电影手册的起点,新浪潮的黎明》 《 对戈达尔《电影史》的一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