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论化,就相当于偏离理论,丢失自我。
“长择和短择”这个概念一旦被引出 思考者就不可能不去想自己会被长择,还是会被短择。这种思考本身就会把自己的能量变低,让自己变成容易短择的体质。所以真正能否让对方长择主要还是源于人格魅力,也就是自我心态强大与否,自我价值感如果只能从对方那里获得,那这个人就算外在功能性再强,表面可观性价值再高,也很难以得到长期的认可和维系长久吸引力。 所以对于感情以及世间任何事,都要从个体认知来总结经验、完成成长。而不是用广义性的理论作为“标尺”,去衡量自我价值。这本身就违背自然规律和常理,同时也会让人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标尺” ,从而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低能。 所以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那些广义性的理论,看看就好,那些道理是没错的,只是如果硬生生的往自己身上去套用 或者比对自己的状态,给自己戴什么标签儿,本身就是让自己越来越缺乏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人生财富,决定于他自身对自我认知程度如何,深度的自我认知才是实现人生价值,康庄大道的正确方向,深度了解自己,才不容易丢失自我,珍惜现在所能把控的,完全没必要受困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强大的内心,完全可以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变化,本身生活就是多变的,何必用什么标尺去预测以后呢?所以用理论去揭露广义人性,远远没有靠自我意识去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概而论,失去了自我意识,像提线木偶一样的被理论所操控,这才是最悲哀的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Meet agai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