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 蒋绍愚 第24集 政治思想(六)
第24集 政治思想(六)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篇》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二程遗书》: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变是尧舜气象也。
朱熹《论语集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
另附:《朱子语类·卷四十·论语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明代学者·杨慎《丹铅录》朱子易箦之前,悔不改此节注,留后学病根。(易箦,临死)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
照蒋老师的看法,其实二程、朱熹有点拔高孔子,此时的孔子,周游列国,不为天下所用,身心俱疲,不过是向往一种心灵的暂时休憩而已。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篇》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篇》
《礼记·檀弓上》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孔子在宋国时,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不成,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南宫进丢官了,里外打点,想官复原职。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总结:可见,孔子之言也不是句句哲理,有些事在境况不佳的时候,发发牢骚而已。其内心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最可贵的一点。也就是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礼记》中记载的孔子心中大同世界是: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禹汤成王周公,接由此选也。
“大同”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篇》。
《尚书·洪范篇》: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従,庶民従,是之谓大同。
“大同”其义是君子的想法得到广泛的用途。
《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大同”其义是没有人和物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