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之声——《杀死一只知更鸟》
“勇敢并不是一个人手中拿着枪,而是在你动手之前你已经知道自己会输,但依然会动手,而且无论如何会坚持到底。”——《杀死一只知更鸟》
1960年,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该书在1961年荣获普利策奖,之后陆陆续续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至今在世界范围享誉盛名。据说奥巴马曾送给女儿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杀死一只知更鸟》。

小说以一个9岁的白人女孩库斯特的视角娓娓道来,通过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因为好奇关在地下室多年的邻居布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对父亲为黑人辩护由不解到理解的过程,成功地刻画了身为律师的父亲阿迪克斯这一形象。阿迪克斯是一名白人律师,被委派担任黑人汤姆强奸案的辩护律师后,当地白人对于阿迪克斯的十分不理解甚至对其产生愤恨,最终阿迪克斯辩护失败,黑人自杀。小说反映了当时背景下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原本通情达理的人,一旦遇到与自己利益相悖的事,就会完全丧失理智,忘记自己的良知。生而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总有人自以为高人一等。

书中一个情节至今印象深刻。女儿斯库特问父亲是否会赢得这场辩护。阿迪克斯说“不会”,“你不能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失败了一百年,就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争取胜利。在我能让别人过得去之前,我首先要和自己过得去。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就那是——人的良心!”上世纪三十年代,黑人刚解放不久,黑人与白人间的矛盾依旧根深蒂固。面对这场法庭上的战争,阿迪克斯其实早已知晓结果,只要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战争,白人无疑是胜利者。但为了坚守良知,他选择了反抗,法庭上的他,如同置身于黑夜里的一群醉鬼当中,面对这些人,谈良知无疑是对牛弹琴。但他选择了面对,纵使名誉受损,纵使家破人亡,也好比背负良知的十字架。

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些人,他们注定要背负痛苦,因为上天给了他发声的能力,他就不得承担这项使命,站起来,说出来。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呐喊》记下的他与钱玄同之间的对话。
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沉睡的人名,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破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一问一答,不禁让人唏嘘。正是这被叫醒了的几个人,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后人在历史中读到的多是史学家对英雄的称赞,然而当年的他们,在面对混沌的世界时,内心又有多少惶恐呢?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件痛苦的事,越是清醒的人,看见了世界的黑暗,他的心里就越痛苦。所以,勇士大都是孤独的,嬉笑怒骂化成一杯浊酒,自饮自醉。倘若世间没有了这些勇士,那人间又将会怎样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的足迹碾压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这一路必是有妖魔鬼怪,但也定有那么几个火眼金睛。就像当年的林肯,看清了人人生而平等这一真理,一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就像当年的魏征,冒死直谏唐太宗,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就像抗战时期,正是有了像鲁迅一般看清了中国现状的勇士,拼了命地唤醒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中国才能在今天扬眉吐气。在洪荒中逆流而上,在压迫中奋起反抗,这样的勇士,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网络时代,虚拟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发声的便利,也造就了诸多的键盘侠。面对社会热点,他们“敢于发声”,越是把整个网络环境搞得鸡飞狗跳,他们心里越是痛快。年初时,人民网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个14岁的澳洲小童星因为受不了网络上对她言论攻击,选择自杀。这个小女孩从6岁起就开始接拍广告,不知道为何便在网络遭到他人的言语攻击,这种攻击长达数年之久,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小姑娘曾经画过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瘦小的小姑娘,旁边配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声音颤抖,也要勇敢发声。”但在这个“发声”如此容易的世界里,那些正义的发声能否被人听见呢?这样的事,微博里已经是家常便饭。网络给人言论自由的便利,法律给人以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在发声前,还是得三思而后行。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但愿这世间,多些像阿迪克斯一般的勇士,用良知照亮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