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阿西莫夫,这个世界会怎样?
查看话题 >天下脑洞共一石,阿西莫夫独占八斗
与我共同老去,良辰美景可期。生命的终点,何尝不是源头的目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一)科了个幻
在中国,科幻小说爱好者是个很小众的群体。当然,这还是有大刘的雨果奖加成,否则就不是“小众”,而是“微众”了。
感谢刘慈欣老师。在《三体》获奖后,“降维打击”成为了一个网络常见梗。这也客观促进了《三体》,以及其他科幻文学的传播。
以我个人来看,科幻小说大致是这么几个套路:
一类披着科幻的外衣,贯彻爱与和平,比如儒勒·凡尔纳。
一类是披着科幻的外衣,深挖人性本身,比如刘慈欣。
还有一类,是披着科幻的外衣,然后使劲开脑洞。能开多大是多大,能反转十次,就不反转九次。
通常来说,这种书如果不看到最后一页,就不知道结局。
当然,看了最后一页,也不一定知道不知道结局。因为人家一高兴,就给你来个“开放式结局”。
未来会怎么样呢,你猜?
这就是阿西莫夫的玩法。
从春节到现在,我在70天里,大约花了55个小时的功夫,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书。

(二)我,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走入太空,在外星球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
人类对机器人是依赖的。为了限制机器人,人类将机器人三大法则输入到机器人的正字脑里面: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人类对机器人也是猜忌的。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人类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主张废弃机器人的怀古组织应运而生。
早期的太空殖民地“小而美”,只有精打细算的五十个星球。那些先行者过度依赖机器人和高科技,最终困在了自己亲手打造的黄金笼里面。
最后,在机器人的努力促成下,地球人向外不断开拓,银河帝国的雏形就此形成。

在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下,机器人三大法则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而凌驾于其上的“机器人第零法则”,终于成为了亘古不变的箴言。
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其它三条定律都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
在这高尚的法则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伤痛。代表善意的三大法则,却一再被满怀恶意的人类利用,这也迫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思考着更合理的法则。
在最后,一切的一切终于逝去。只剩下孤单的机·丹尼尔·奥利瓦,成为了银河系的守护者。
以上便是《机器人五步曲》的故事。

(三)看见帝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银河帝国》的蓝本是罗马帝国的兴衰,那么蛮族的侵袭自然必不可少。当帝国初具规模的时候,太暴人异军突起,占据了所有的世界。
于是,反抗军于地下暗暗活动起来。他们一边躲避着太暴人的镇压,一边吸纳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在强敌面前虚与委蛇。
最后,他们拿到了一份秘密文件。在这份文件里,隐藏着彻底消灭太暴人的方式。
众目睽睽之下,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掏出了这本《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最后,太暴人的统治真的被推翻了(摔!)。
位于众星中央的川坨迅速崛起,并逐步向外扩张。后来,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都市,它每天消耗的食物,需要二十个星球共同供应。
这和兴盛时期的罗马如出一辙。庞大的人口供养着庞大的军队,也带来了巨大的食物缺口。这推动着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从而将更广阔的领土划入自己的版图。
而在《银河帝国》中,人类的胃口更大了。最后,地球人将整个银河系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这便是《帝国三部曲》所讲述的故事。

(四)侵权之争
当银河帝国长治久安后,社会阶级开始固化,危机从暗处渐渐萌生。哈里·谢顿创建了“心理史学”。从此,科学家们可以使用公式,来推导出人类的未来大趋势。
谢顿和他的科学家们开辟了端点星,并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为“基地”。
后来,一位名叫本·拉登的科幻迷也建立了一个同名组织。后来,美国官方因为本·拉登的侵权行为,所以派遣军队攻占了本·拉登的基地,还将这个盗版的基地头子干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盗版有风险,侵权需谨慎。
当然,基地是一面盾牌,迎接着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而在暗处,一群神秘人物组成了第二基地。他们如同盾后的利剑,悄无声息地干掉了无数威胁基地的人。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敌人纷纷陨灭,第二帝国行将建立的时候,剑与盾终于反目。但这场战争,却消弭于一场近乎荒诞的闹剧中。
而在故事的终焉,机·丹尼尔·奥利瓦再次现身。这个见证了历史的机器人,为我们带来了最后的惊喜,却没带来一个固定的结局。
这便是《基地七部曲》的故事。

(五)独一无二的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一个高产的作家。终其一生,他一共发表了500本左右的小说,可以说是非常高产了。
他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作家。有时,他会在最后一页揭露真相。有时,他会在最后一句暗示真相。
他更是一个青史留名的作家。他和美国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以及英国的阿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三巨头”,也是许多科幻迷终身仰望的目标。
在阿西莫夫营造的机器人世界观里,最让人唏嘘不已的,却是从机器人身上流露出来的人性。
它们少了凡人的贪婪和凶狠,却多了圣人的慈悲和怜悯。这便是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
在当代心理学中,曾经出现过一篇这样的文献:利用微分方程来预测夫妻的离婚可能,正确率或可高达百分之九十。
写下这篇文献的心理学家毫不讳言,他坦承表示,自己就是受了阿西莫夫小说的影响,才做了这项研究。
“心理史学”的影响,居然深刻如斯。假如书中的哈里·谢顿知道了这些,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很幸运能在这个时代邂逅阿西莫夫,以及《银河帝国》。就算我们再卑微,也不该放弃求知和探索,一如书中的人类一般。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
(完)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吃书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