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等于皇帝

项羽在民间素有战神的美称,而在楚汉之争中胜出的汉高祖刘邦,却是个地痞形象。民间不齿的汉高祖却是毛泽东口中,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究竟为哪般?
- 1 -
巨鹿之战和冲向关中
巨鹿之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项羽率数万精兵战胜秦四十万大军。一站成名,威震四方。
然而项羽在巨鹿之战胜出后,却因为担心秦兵造反,竟一夜活埋秦兵20万,而类似屠城的行为,项羽有六次。

冲向关中
此时的刘邦,捡起了漏。趁秦军被项羽牵制之际,向西进发,畅通无阻,首先进入关中。入关后,刘邦被咸阳的奢华程度震惊,想留下享福。但及时听从张良意见,约法三章:杀人、伤人、盗窃者死,并主动退出咸阳。秦地百姓,自然拥护。

项羽其碾压级别的军事能力,古今少有,刘邦自然不及。但是两人在战后问题的处理上,刘邦要显得沉稳、睿智很多,懂得宽抚民心,也懂得在欲望面前忍。
- 2 -
鸿门宴
鸿门宴,中学时代文言文背的痛苦,其中深意却所知甚少。
项羽在完成巨鹿之战之后,率兵挺进关中。到达函谷关后,不让通行,项羽大怒。心想,若不是我在北方恶战,你刘邦能顺利入关?便破门硬闯,在鸿门驻下。范增劝谏项羽快除刘邦,否则后患无穷,便设下鸿门宴。其中刘邦的谋士张良曾救过项羽一将军项伯,其连夜敢去刘邦军营告密。刘邦便知项羽要杀自己的心了。
第二天,刘邦仍前去赴宴。见到项羽立马握住项羽的大手,一脸诚恳地说:“我和将军一同抗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我之所以能够先入关,完全仰仗将军的威势。我入关之后,一直期待将军的到来。”
看看刘邦说话的水平,把项羽捧得多高,句句说进项羽心坎里。待项羽怒气消去,气氛缓和之际,刘邦就借上厕所之名,先走了。到此,项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也输掉了政治的博弈。
后来韩信评价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 3 -
垓下悲歌
鸿门宴之后,各地依然是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刘邦采纳张良等建议,策略性大面积分封地给韩信、彭越、英布,各将得知封地之后,便合围楚军,项羽四面楚歌,被迫垓下,留下了颇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

至此,力拔山河的项羽在乌江死去,而演技卓越的刘邦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 4 -
回顾两人一生,有一个点大家提的少。项羽属少年成名。巨鹿之战那年他才24岁,而刘邦是46岁,年少成名,血气方刚,威震天下,多少会有些膨胀犯错。而反观刘邦,更多的是老成持重,精通权谋。
——此段借鉴自知乎池相宇
项羽更多的是真,他怒杀秦兵,或许就是那份亡国之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也就是心觉不忍。他的情是真,可过于情绪化,却是君主要不得的。
而刘邦可以抛妻弃子、可以背信弃义,可以在大局面前放下个人情绪,左右权衡。当年一同灭了项羽的韩信、彭越、英布,在刘邦即位后也都被杀害,而哪一位君王最后不是孤家寡人,这是政治家的谋略也是政治家的悲哀。
百姓更喜爱项羽,除了其结局符合英雄形象之外,或许就是他身上的真,他的坦荡,他的义气。常言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看多了生活里的争斗,会向往简单的理想主义,或许项羽正是满足了大众理想世界里的英雄。
而那些看透假,却依然敢直击险恶,为民造福者,实乃真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