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是什么味道------奶奶的石磨豆腐
人一旦开始怀旧,就开始老了,不过与其说是老了,不如说是青春不再,渐趋成熟了吧~
吃饭也是如此,当尝遍了酸甜苦辣咸,就不再一味热衷于辛辣,甜腻的味蕾刺激,或是绚烂的雕花摆盘,而是更想要去探求食物最本真的味道,不论淳朴亦或高级,追求脾胃的舒适,那些简单古朴的食物历经岁月代代相传经久不息,除去人们怀旧的情绪,更多的怕是因为味蕾脾胃对舒适的不断追求吧,毕竟情绪只是暂时的,真正长久的是应该是我们细胞里潜藏的记忆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常常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的先祖对人类社会的种种贡献,透过传世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验证早已无需言说,不过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传承,与其纠结于那些已经遗失或是走了样的种种,不如更加珍视那些跨越了千年并融入每一方土地的东西,比如豆腐。豆腐源于中华大地这个毫无争议,且遍布世界的中餐馆都点得到麻婆豆腐这道菜,虽然尚未实现全球化,却也成功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所认知。
在制作豆腐的过程当中,又衍生出了,豆浆,豆皮,豆渣,真是没有一点浪费,且千变万化,世界上怕也很难找能够幻化出如此多形态的一种食材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豆腐,喝豆浆,最早对于豆浆和豆腐的记忆,应该是三五岁在姥姥家,冬日的早晨,听到院门外“豆腐,豆浆,豆腐脑”的叫卖声穿透冬日冷得像是凝固了的空气,于是睡眼惺忪的爬起来,看着在灶台生活的姥姥,拎着铝壶拿着盘子出门,不一会儿就拎着冒着热气的铝壶和热腾腾刚出锅的豆腐,一袋油条回来,当时还不懂得品尝豆子香,到时爱极了炸油条的香脆,想来真是后悔极了,想来那会儿大豆还不是转基因的,也还没有豆浆机,那可真是村里代代相传的石磨用土生土产的豆子,磨出的实打实的纯豆浆,好豆腐呢!
如今再想吃上这一口怕是不能够了~

这家平壤“豆”奶奶(피양콩할머니https://piyang.modoo.at/)之所以经久不衰,屡次获评米其林,尝过了你就会知道,真的就是因为食材没有一点的偷工减料,每天用石磨当地土生土长的豆子,去熬制的缘故。豆渣汤味道纯香,有豆子清甜的回香,应该只是加了非常少量的盐来调味,这在高盐多辣的韩国实数难得(我点的是蘑菇豆渣汤,同去的小伙伴点了泡菜豆渣汤略带红色),小菜中的豆腐扎实却软嫩,豆香很浓,且外面裹着极薄且均匀的蛋皮(不知道怎么做到的)蛋皮几乎跟豆腐成一体了,却分明能拨开。
春日渐浓,中午时分已然烈日当头,中午时分,这里真的像炸开了锅,大家边呼呼的吹着,边擦着汗吃着,平均每桌的翻台速度不到20分钟,这应该唯一遗憾的一点吧,看着门外排队的人和跑来跑去的阿姨没法慢悠悠的享用,而且我们连着跟阿姨要了两次小菜(煎豆腐)到我们吃完也没送来,还有就是连结账都要在门口略等上一等~不过瑕不掩瑜,饭馆嘛,说实话只要东西童叟无欺,其他都可以将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