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毁”了我的那些书
查看话题 >那些年的科幻和奇幻让我变成了一个很丧很丧的人
#这些年,“毁”了我的那些书#
对于在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我,书籍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起了巨大的作用~~
小学看得最多的书是各种科普类书籍和科学家传记,爱因斯坦传和时间简史至今还在我的书柜。这个阶段塑造了我理性客观对自然规律敬畏的性格。
初中开始我接触了科幻世界,买的最早的单行本是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和罗伯特的计算中的上帝,书中对宇宙和物理规则的描述深深震撼了我,尤其是刘慈欣那种淡漠冷酷的笔调描述下的人生,这个阶段“在宏伟的宇宙和冷酷的物理法则面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过是渺小的尘埃”的人生观开始在我心里发芽。
高中开始通过科幻世界接触到九州幻想和西方奇幻,最喜欢的是斩鞍的朱颜记和旅人系列(冰与火之歌是大学才开始看)。也开始更多读到一些历史人文类的书籍。看的大部分都是悲剧,命运或者历史的洪流无法被个人改变方向是永恒的主题。我的悲观主义开始从宇宙宏观角度越来越具体到人生角度,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很能表现我在高中阶段形成的人生观“当历史的进程轰然而至,个人的奋斗其实只有美学价值。”
大学后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多,影视音乐话剧等等~但是我感觉自己的喜好和风格基本上没有脱离之前读过的那些书的影响,喜欢灰暗冷峻风格的悲剧或者戏谑黑色幽默的喜剧,而各种鸡汤感人奋斗主题的电影对我少有吸引力。
前段时间跟老婆逛街时看到一个行为艺术的雕塑作品,一个气球吊在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脖子上,小人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枪口指着气球。我说这个气球就是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着我们越飞越高但是压力也在渐渐把我们勒死,你可以选择继续在工作和生活中窒息,也可以开枪打爆你的生活然后在短暂的解脱之后被摔死。她听完之后说你以后可能会得抑郁,你这个人有一种由内而外发散出来的丧~~
感觉就是这样吧,我就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很丧的人,我觉得受从小阅读的这些书影响很大,但是我仍然继续沉迷在这些类似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
当然也不是说这样绝对不好,虽然我觉得人生也许没有意义,但是仍然可以追求去过一个浪漫主义且具有“美学价值”的人生。
至少我觉得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觉得人和人的欲望在宇宙中太渺小,所以对于一切利益的争夺都变得不感兴趣,作为宇宙中的一群蝼蚁,我们彼此需要的也许是更多的关怀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