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我该如何对你,以眼泪,以沉默


电影《思悼》取材于朝鲜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李氏朝鲜第21代君主英祖李昑(宋康昊饰)一直希望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思悼世子(刘亚仁饰)培养为一代明君,在思悼世子小时候父子关系也曾和谐有爱,然而对于儿子过度的期待感令英祖对思悼世子的表现日益失望。在英祖望子成龙的重压之下,父子感情生隙,思悼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父子关系完全破裂。英祖将儿子贬为庶民,并下令将世子关进米柜里8天活活饿死 。”
开篇世子提刀去造反,看见自己的父亲与儿子对坐谈理。
英祖问世孙为何不顾礼仪,拜过祖母四次。世孙回答:“是人在前,礼法在后。怎能礼法在前,人在后……那日孙儿看见的父亲的心”。

这大概是思悼世子这辈子听过最知己的话了。
于是他没有冲进去,在黑暗的雨夜中匆匆回到了住处,等待着他心知肚明的死亡。这样的话,是由他的幼子说出来的。思悼放弃弑父,是忽然明白了即使蔑视礼法,我人伦犹存,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儿子不忍下手——如果那一刻真的动手,不管英祖究竟死还是不死,他都坐实了“篡权”之人的名分,而后哪怕是儿子继位,也难免被人背后戳脊梁骨。
名不正言不顺即位的痛苦,他心知肚明。世子也是看着自己的爹这么一路过来的,那么多年了,仍有人说英祖是毒死了自己的哥哥才得以上位,哪怕撕了别人的嘴巴,也止不住人言。世子天真狷狂,却并非痴傻愚钝。老爹到底是怎么上位的,他不是不知道,就是懒得、也不敢想。
思悼觉得那是他的父亲,他应该爱他,不论对错地爱他的父亲。
可是英祖并不认同这样的亲情观念:比起儿子的身份,思悼作为下一任国君的继承人更重要。
所以问题就来了,世子想要一个家庭,有个漂亮的媳妇,画画狗,读读书。他得了儿子也会开心,初上任工作也挺踏实认真。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一生就能这么过去了,得老爹一记青眼,再抱个青龙命的胖儿子,母亲虽然不是中宫,但是无论是圣母、中宫、还是太妃都生活的相敬如宾,他也敬爱自己的父亲,大家这样一起齐乐乐融融不好吗?
不好,做父亲的英祖生气极了。

英祖认为,儿子所拥有的所有安逸,都是源于他“独子”的身份,他不懂得如何权衡朝政,也不明白帝王把权力握在手心才是帝王。这个独子倾尽了当爹的所有心血、希望、和寄托,最后却在房子里画狗?
这对当爹的来讲不是一件小事,英祖是一个深沉的老君王,这令他总是敏感过剩——皇位来路不明,登基几十年仍有那么多人说是自己杀了哥哥才上位,所以时不时还得在众人面前表示一下自己要退居二线才能给予自己“安全感”和“正当感”。他怕什么,是怕自己的心魔蹿出来想起当年,想起洗耳朵都洗不掉的流言蜚语,只有用喊着“不在乎王位”这样的形式来安慰自己。
所以当思悼画了一只狗,英祖就仿佛看见了水晶球里的未来:这个儿子也许是没用的,那么我的江山基业怎么办?
越想越担心,儿子越看越没用。偏执的英祖最终非常失望地对世子说:“如果我有两个儿子……”。世子也不需问,他又不傻,知道爹是什么意思。这种欲言又止的期待才最容易内心中真正的想法:自己是不被父亲所期待的人。
虽然伤人心,可是还能忍。
无法忍受的爆发点在于一个爹的侍妾怀孕了,为此爹和太妃吵了一架,爹又说这君王我不干了让给倒霉儿子算了。可是太妃有脾气,说你不做成啊我准了。爹没想到这茬,一生气离家出走去行宫。儿子跪在大殿前不知道是替谁赎罪,或是为了尽孝尽忠,白茫茫大雪盖了一身。最终太妃生了一场大病,撒手去了。
跪拜之时当爹的又责备儿子,说这是你的错。
儿子终于第一次爆发,说什么都是我的错,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而后中宫去世,怀孕的侍婢成了中宫,世子年老的母亲甚至要侍奉她。
从英祖挑选侍婢的喜好中看出来,他非常喜欢有规矩,规矩中又透露着机巧聪明的女人。这与世子又是不同的,世子想得到不是顺从与体贴,是一种在那个时代很玄的东西:爱情。
世子对世孙夫妻的祝福,与当年自己从英祖那里得到的祝福完全不同。
英祖说了那么多规矩,他只看着妹妹做的鬼脸痴笑。等自己的儿子有老婆了,思悼一条规矩都没说,就说你知道什么是夫妻吗,最重要的是要相爱,要相守。
说着就一箭放到了天上去,去哪里不重要。以瞄靶子,打靶心为目的的人生不是思悼渴望的。

有一个情绪,是他从头到尾的都有的,就是归罪自己。
父亲不悦,要禅让,他就跪。
冬天跪夏天也跪,儿子对爹什么话都不说,什么心也难掏,最直白的表达就是跪下请罪。自我归罪也是他的死因,有人说他要谋反,爹不置可否,虽然把告密的杀了,但是不给他清白。英祖不想要这个儿子继承皇位,他想跨过这个儿子,直接把权力给聪明好学的孙子,恰好需要这样一个“话头”,哪怕是假的造反。
思悼看不透这一层,只觉得活着最后的希望都没了:从前只是不爱自己,现在连信任都消失殆尽了。他又跪下解释,可是爹不听。
于是最后,思悼从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里起身,说,既然你说我谋反,我就真的谋反给你看。
这也是归罪于自己。可怜的是这个儿子归罪了一辈子,父亲却越看他越愤怒。顺从没有带来任何慈祥的父爱,因为在英祖的眼里,首先你应该是个合格的王位继承人。
可是他不是,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

电影的开头也是有对结尾这种自毁性归罪的暗示,在世子后院搜出坟墓棺材的时候,英祖质问他是否在诅咒自己死,世子回答:“因为您视我为死人,所以我给自己挖了坟墓”。
接着做父亲的就将他钉入了另外一个“棺材”,一个米箱。
思悼在米箱里活了八天。直到他死后,人与鬼之间才仿佛有了一些谈话,以君臣始,以父子终。老王君王从佝偻颤抖,触碰了儿子的尸体,继而泣不成声,这是他在帝王心术里没有学到、即使学过也难以自持的亲情之爱。
爹看到棺材、尼姑、丧服,想到的是儿子也许在诅咒自己。
因为对于他,王室的兄弟父子原是“仇人”。
儿子准备了棺材、结交三教九流,三五年的穿着那身为了太妃与中宫娘娘守丧时的孝服是因为心中哀伤在人世难求寄托。
只有用酒,用神灵来慰藉那些带给他美好童年的人已逝的痛苦。

亲情是这样的,没有开解的方式。
这一生你能选择你的爱人,朋友,唯独不能选择谁来做你的父母。哪怕你们真的是两条路上的人,但是他永远是你父亲,你死了仍会是他儿子,你们必须在一起。
你们必须在一起。
带着甜蜜、期待与失望痛苦,永远当一对父子。活着面对面,死了名字串着名字长成一棵大树。相爱相敬,但也无话可说。从你骨肉中脱出,不能成为你欣赏的那种继承人,想来还不如相信古老的传说仙鹤送子是真的——起码这样,杀了亲儿子的瞬间没有那么心碎。

观众在弹幕里热情的喷了英祖,但这没有意义。在时代的局限里,没有长上帝之眼的老年人至死也不会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他与自己的亲生儿子走到了这一步,在他的心里,自己也是一个为了国家而牺牲了自己儿子的可怜人。说父权,这同样是父权社会为他招致的痛苦。

我看到最难过的一个片段,是在思悼搀扶着映嫔穿着王后华服接受儿孙四拜的场景。
思悼是个没什么勇气的人,尤其在父亲的打压刺激后更变得唯唯诺诺放荡形骸。
在本片中,本就身处痛苦的思悼面对生母表现出了更难忍的悲伤。他怜悯母亲,源于他对亲情的渴望。映嫔拘束在那套衣服里,灰发与假发冠的漆黑格格不入,她担心自己的儿子,觉得思悼这样做不对,她以为自己的儿子疯了。
做为母亲,映嫔从来没有理解过思悼。
唯一给与他理解的,是他自己的儿子。
那些动作,仰头射箭,掩面哭泣。他父亲生前不为旁人见的痛苦,只有他明了。到了这儿,何止是父子,也成了知己。

编辑 C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