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简评
安东强老师的《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一书,牢牢钮住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两个核心,通过考证学政规制在有清一代的建置、调整、沿革、裁废,探究学政在数百年光阴流转下的身份、地位、权限的设置及演变以及他们因时势而做出的因应和变通,从而展现出学政这一处于京官、外官体系之外的特殊位置和作用,以小见大,进而凸显出皇权体制中“内外相维“和”大小相制“的用意和效用。
在《绪论》中,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安老师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值得借鉴和吸收的成果和应当重新讨论或细致研究的问题,换而言之,在特殊的研究视角下,清代的学政尚存可以拓展的空间,并在第三节“研究资料和思路”中细述本书的创新之处。本书的正文亦确实贴合绪论中提纲挈领的总述,这样读者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内容。
优点:语言平实、结构清晰、考证翔实、学术创新、史料丰富
缺点①清代学政规制始于顺治元年,止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文偏重论述学政创置、调整、变革直至裁撤,选取重要的时间节点展开论述,正文的五章也非常鲜明地划分为承平时代和战乱时代。但本书既然是要以清代学政规制来体察皇权体制,重点解释发生明显变化或争论的问题,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做法,但是不可忽视“平淡”的时期。个人见解看,本书从第二章讨论学政的定位与履职,时间是延续到乾隆中期,第三章直接讨论了战乱即咸同兵灾给学政带来的影响及学政的因应,乾隆至咸同之间实存嘉庆、道光两朝,但是本书却很少述及此两朝的学政。笔者在此只是提出疑问,是学政制度在嘉、道两朝确实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是史料不足以展开讨论?
②在探讨学政制度走向裁撤的原因上,主要讨论了学政在内外失据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努力和调整,同时展列了不同学政在面对改制问题上的态度和选择,自然也包括朝廷废除科举制度造成学政失去了立足之基,然而笔者想要看到更多面向的探讨,比如说地方督抚是否有挤压学政权职的举措,是否有具体案例,在对待学政问题上又有怎样的表态,正如在第二章安老师在论述学政在内外官制中的定位时,需要讨论其与同省官员的关系,而在晚清内外失据的情况下,与同省官员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觉得需辟小节予以专论。
③在述及学政的权责及演变时,学政在地方上的具体执掌缺乏详细的论述。
启发①制度史学术史的梳理一般会分时间阶段展述 ②本书的雏形是安老师的博士论文,后参与“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计划自是经过一番修改炼化。绪论中提到本书是努力细化研究对象与问题的,而如此做的取向则是“注意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变态的互动关系”、“考察制度渊源与实际运作 及其反应”,这对于我以后阅读理解字面史料有很大的启示。③安老师在书末提到在博士期间参与了“清史·史表·学政表”项目组,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分利于博论的开展。我想,如果在博士期间,能够参与与选题相关的好项目,不仅可以在工作中掌握新的材料和知识,同时在与人合作沟通中迸发新的灵感和热情,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