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存档《爱情和其他魔鬼》
爱情和其他魔鬼
魔鬼 爱情和其他魔鬼。胡萝卜和其他蔬菜。 当这几个字从脑海里经过时,一个结论已呼之欲出:爱情是某种魔鬼。 这是一个消极而违背常理的结论,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赞美爱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爱情鲜嫩美好,它是苍茫夜色中的温柔乡,是行走人间的软肋也是铠甲。 虽然陷入这样美好憧憬的人偶尔扭头时也会看见某些不一样的爱情,但那只不过激起了很快便终结于庆幸的赞美或惊叹。归根结底,没有人愿意相信爱情可能是负面的,甚至连沾染了负面情绪都不可以——占有欲,控制欲,过于激烈的执着,过于激烈的恨,通通都是暴躁头脑和非理性荷尔蒙对理想爱情的玷污。 接下来,被玷污的爱情便不能再算作爱情,即使把它称魔鬼也理所应当了。 但马尔克斯好像不这么想,在一个用文字搭建的远离当前年代和环境的瑰丽世界里,他给了爱情一双只属于天使的金色翅膀,然后向所有人宣告,看,这是魔鬼中的一员。 人物和结构 男女主角的故事很简单:为少女驱魔的神父和少女相爱,这爱情导致了俗世的愤怒和恐慌,最终少女死在驱魔的过程中,神父被宗教裁判所审判,在服役中度过一生。 剧透了。 现在和人物形象塑造有点关系的领域都讲人设,小说主角,明星,日常生活。这本小说的人设很有意思,女主角是不羁的少女,家世看起来良好,却爹不亲娘不爱,只好成天和厨房的奴隶作伴。男主角则修养良好,是主教最喜欢的神父。除此以外,女主父母、江湖游医(抱歉医生我实在记不住您的名字,虽然您是最正常的一个)、修道院院长,主教,逃狱的马丁娜,惊鸿一现、转瞬死去的另一个神父……所有人,哪怕只出现了短短两三个瞬间都有着无比鲜明的设定。这样的人物,读者甚至没来得及记下他的名字,就已经记下了他的样貌神色,记下了他在那个社会中的位置。只是这样的人太多,便容易让初入的人迷失重点。 可一旦习惯以人物为中心多角度去追寻故事,那么一整个奇妙的世界就向书外打开了。疯狂、炫目、瑰丽、迷幻、荒谬、愚昧,任何夸张的词在用在这里都不会过分。 然后等读者终于理清关系开始享受这个故事,它戛然而止。 我很讨厌这样的结构,因为太残忍,连缓冲叹息的余地都不给,只有回头重新再看一遍,再理一遍,然后“咣”地再拉一场有心理准备的闸。 悲剧 《爱情和其他魔鬼》当然是一个悲剧。但爱情并不想背这个锅。我甚至觉得爱情是这本书里除了医生外唯一可以接受的部分。少女的结局不可能改变,她必定死去,爱情于她更像是黑暗尽头的希望和救赎。 不过对男主来说,爱情带来的后果确实不太美好,如果从书里摘抄一段来形容,就是这样:“当她怀着自由的爱的全部力量住在奴隶们的茅屋里时,他却为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而失眠,为信仰而陶醉,生活在纯洁的孤独中,距离魔鬼是多么遥远。他任凭她带着走,在黑暗中探路,但是到最后一刻他后悔了,跌入了道德沦丧的深渊。” 他为爱情奉献了一切。 这个故事里的魔鬼太多,他们联手造成了一个悲剧,手段之野蛮愚昧连旁观者看着都心里发寒,竟有点字里行间都是“吃人”的意味。不过不一样之处在于,马尔克斯选择以更加迷幻的法子来讲故事,当读者迷失在佶屈聱牙的姓名和大段形容词堆砌的闪光海面时,勉强清醒的孤独已经像一轮落日,在整个世界之外摇摇欲坠。换言之,这个悲剧不是为了警醒什么,而是为了将人们卷入。在爱情和死亡面前,书里书外的所有人无法逃脱。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句话我记了很久:“没有爱情也可以幸福”,不过即使如此费尔明娜还是和阿里萨出海了。那么爱情是魔鬼吗?还是说,爱情其实是群魔中慈悲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