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别裁
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其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段话的核心是最后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前面的句子皆为伏笔铺陈,都是在讨论治国理政之细事,这样就给人一种假象,似乎老子的“无为”是专对君王说的,在点化其为政的注意事项,诸如:为政须顺天时,因地理,导人心,勿妄念,勿奢求;恪守因势利导、循理举事之法,而祛除争强好胜、好大喜功之心,清静寡欲,“去甚,去奢,去泰”,这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常见义,亦即世俗所谓的题中义,而老子在另外场合所提出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实可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的注解。
其实,老子这里的“无为”也是针对士大夫群体,今所谓精英阶层说的,即“知者不敢为”。此所谓“不敢为”,是针对“妄为”而提出的,老子并非主张“知(智)者”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是告诫知者们要不争,即老子所谓“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推崇“水”,以为其“几于道”,原因即在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老子非常看重的一种境界,其不止一次地宣扬不争之德,所谓“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之德,就是老子之所谓“上德”,而“上德无为”也。智者无为的要义在于不妄为,摒弃功利的作为、狭隘的作为,凡事谨言之,又慎行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依“道”行事,据“德”立身,因“仁”而宜,事成而身不伐,功成而名不居,这一层意思却往往被世人忽略。

综上所述,老子的“无为”主张,在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统摄下,必然是一个浑圆的体系,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形成一个闭环,而不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但不管对古之君王、古之“知者”,还是对今人来说,老子所谓的“无为”,都在提醒世人凡事莫强求,顺应事物的本生规律去做,讲求水到渠成,才是“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一,皈依于“道”,呈现的必然是一种“自然”的境界。水到渠成,就是一种不期而至的“自然”境界。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可见,“无为”的宗旨摆正了,易事、细事做多了、理顺了,难事、大事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水到渠成的生活,是自然的、丰盈的;水到渠成的人生,是自足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