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观后感——一篇科幻迷的自嗨
有剧透

PS:只看海报我真的没看出来这是娜塔莉波特曼。
科幻电影《湮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角失踪一年的丈夫突然回到了家中,却多器官衰竭濒临死亡,政府神秘部门即可出现,带走了女主和丈夫。原来三年前一颗陨石坠落到地球一处的灯塔,周围立刻被“闪光”笼罩,三年来“闪光”不断扩大,一批批侦察兵接连进入,却无一生还。为了阻止“闪光”继续扩大,组织首领决定亲自带队进入“闪光”。女主为了丈夫也自愿加入,于是五人组就这样进入了“闪光”。
《湮灭》上映一周,褒贬不一。于是有了一种说法:说好的观众认为说差的各种是因为看不懂才说差。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点以偏概全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众有“看不懂”的情况,但这种“看不懂”并不是说这部分观众智商堪忧(场面话,真的有人是因为智商堪忧看不懂),而是不习惯“科幻”这一类型的电影。
我认为科幻电影是各种类型片里较为特殊的存在。什么是科幻?科幻是以科学知识为题材,并发挥想象的创作。可以将科学知识理解为故事里的“设定”。一般可以将科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实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注重科学设定描写的“硬科幻”;一类是科学内容完全违背现实,注重情节描写的“软科幻”。在中国,大部分人理解的科幻就是“硬科幻”,“软科幻”看起来更像“玄幻”,比如修仙、魔法。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的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在国外其实被分类到“软科幻”。
《湮灭》改编自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曾经打败了《三体》荣获“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作为《三体》脑残粉,我就是冲着这个去的电影院。整部影片还是比较偏向于“软科幻”,只给了大概的设定,更多的还是偏向于描写情节。由于这个设定不是很好理解,于是很多观众看的是似而非,情节就接不上。科幻电影受众还是偏小,所以大部分观众不会带有“科幻思维”来看电影。科幻电影里设定是有一定哲学的思辨的,而且需要一定基础物理知识才能理解:由于有设定X,所以原本A导致了B,但现在A导致了C。如果不以设定X来思考,那么就无法理解情节是如何进展的。
为了将科幻电影大众化,于是有了像《头号玩家》这样的电影,设定X只是一个简单的“体感游戏”,A导致了b。偏差很小,观众不用多花时间想清楚设定X。要么就是像《星际穿越》,设定X“星际旅行、高维空间”非常复杂,于是花80%的篇幅描述设定X,剧情很简单。于是观众就算没有科幻思维,也能大概理解为什么A导致了C。
作为一个科幻迷,在挑选科幻片的时候有别于其他电影。别的电影第一时间看演员,然后大致了解一下剧情再判断要不要看。科幻电影第一时间了解剧情判断要不要看,完全不在意演员。而且判断科幻电影或者小说好不好,比重很大一部分放在了设定X够不够新颖。小说《三体》其实人物塑造一般,比较脸谱化,如果按一般小说评判标准来看就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但是它的设定X“黑暗森林理论”却让人耳目一新,可谓是前无古人。于是作为科幻小说《三天》能拿雨果奖。
下面来说说我理解的《湮灭》的设定X。
“闪光”这个大罩子并不是“阻隔”了信号,而是“折射”了信号,所以通讯设备在“闪光”里会失灵,无法发送消息给外界。这个“折射”其实是一种“复制”,但却不是完全相同的复制。“折射”导致了“闪光”里的异像: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能口吐人言的熊,长成人形的树等等。这种“折射”不但是将别的东西折射到五人组身上,也将五人组折射到“闪光”这个世界里。这种复制是基因级别的。最终女主到达灯塔,发现了这是外星人,另一种生物,它们导致了这种折射,而且折射出了一个“自己”。
一开始我把“湮灭”理解成了“淹没”,把“闪光”理解为是要吞噬一切的黑洞。查了才知道,这部片子少见的直译了英文原名《Annihilation》。湮灭,又称互毁、相消、对相消,是一种物理学概念,指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是对最后女主与“自己”对抗的隐喻。最终女主发现丈夫已经死了,回来的那个只是一个折射,结局是开放式的,女主究竟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只是一个折射,影片给我们留了这个悬念。
我很喜欢“复制”这个设定。《湮灭》里因为是折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容易区分本体和折射人的。但如果是完全的“复制”呢?本体和复制人一模一样,无法区分。那么你怎样才能确定你是本体?这个讨论存在一科幻圈很久了。大致可以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只有本体才是自己,因为只有本体才有灵魂。“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记忆就是这个人的灵魂,如果复制所有东西,那么记忆也是相同的,那么本体和复制人都是自己,外在灵魂都是自己。这就是科幻的迷人之处,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一群和你一模一样的复制人之中,你如何确定你是你自己呢?确定了之后你要怎么办?你是本体你要怎样对待其余的复制人?你是复制人你要怎么对待本体和其他复制人?
这些问题,我的答案是:不确认,无论我是本体还是复制人,杀死其他所有自己,唯一留下的我就是真正的我自己。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有了很多优秀的科幻片:《银翼杀手》、《月球》、《彗星来的那一夜》。
一直到影片结束,外星人都没有真正展示它究竟是什么,甚至并没有明确它的动机。它来到地球是单纯的以为还是刻意为之?它要侵略地球吗?还是只是如女主所说仅仅是在改变?那它改变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回答,也是少见的一种设定。
《湮灭》可能不够商业化,无法讨好所有观众,但它绝对是一部称得上是优秀的科幻电影。如果你还没有看,可以带上“科幻思维”去电影院欣赏它,绝对值回票价。如果你看了可是没看懂,那再细细回味一下,理解一下,思考它留给你的问题,这就是科幻的有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