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咖啡馆
最近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真是深得我心——一会儿写完日志,我一定要上豆瓣查一下它的书评——或者不要看书评,别剧透,让我好好把书看完。可以说,虽然才十几页,但是我大抵知道了什么是存在主义,开始试着用存在主义的思想来思考一些问题。这很有哲学的感觉,而哲学就是思考,思考就是生命,因为感觉到生命,让我的精神世界突然又多了一抹亮色。“存在先于本质”——上个世纪中叶,萨特的观点震撼了众多青年,如今这个观点也震撼了我。这是有原因的。现在的世界,和二战后的世界颇多相似的地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和平终于到来,但是已经没有一个哲学可以带领世界前行——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无论要在旧世界的废墟之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实现它所需要的可靠指导,都无法从哲学家、宗教领袖甚至是哲学家——在遥远而抽象世界里的好种旧式哲学家——这类权威来源那里获得了。”
存在主义在那个年代应运而生,因为它指明人是自由的,而人要负担自由的重负,并运用自己的自由塑造未来。
再看眼下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只能用“奇点临近”来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战后几十年曾经凝聚人类共识的所谓普世价值也开始遭遇挑战:在东方,“哲人王”不断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全面左倾;而在西方,自由民主的观念,因为一次选举,已经在内部遭遇挑战。过去从民主中获益的精英开始反思,民主是否还是正确的。这种质疑在技术层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因为技术已经可以不知不觉操纵大量的选票。这种操纵比民主初期的贿选更加可怕。一个政客希望通过贿赂获得一张选票,这至少证明选票是有价值的;但当技术精英通过大数据分析、信息流控制轻而易举地改变选民意愿时,这些选票只不过是技术精英卖给政客的商品而已——有一点最能看出这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受益的人不是选民,而是操纵选民的技术精英。
这就是眼下的时代,何等相似啊——过去的规则都失效了,过去的共识都被打破了,未来将何去何从?多么明显的答案: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构成明天的一片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