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08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预备课程 认知越狱
#005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双环学习与认知越狱
认知笔记:
“单环学习”是说,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然后你会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和理论,不断丰富这个认知框架,使你的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旦遇到问题,你就能够对问题有一种敏锐的把握,立即用你现有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识别眼前碰到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手里拿把钉锤,看什么都是钉子。”
任何一种认知模式都是有效的,但都是局限的。
当你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你也在悄悄阉割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听起来有点悖论,但其实很简单:你越来越心明眼亮的同时,也就把很多的事实和现象都悄悄屏蔽和拉黑了——不是说有意不去看,而是你已经对那些东西感受不到了。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方面要在既有的认知模式下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要弱化,甚至消减你已有的认知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双环学习”。
实际的认知模式是不断突破你既有的逐渐闭环的世界,打破它,然后再重建一个认知框架。
认知留言与收获:
我们会不自觉的用“单环学习”思维模式,去契合这种思维认知与现实现象,文中典型的例子,拿着钉锤的眼里都是钉子,医生眼里谁都是病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单环学习”模式。
那么“双环模式”甚至多环,都需要打破原来的认知,弱化原来的单环,这个靠什么实现,想像一个8字,在一个环中打破一个缺口,然后用另外一个思维方法,或者认知框架,所以我想应该多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思维框架,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剖析,避免跳不出来自己现有的惯性思维。那我现有疑惑是,怎么去得出结论,判断出哪个环才是最优解?
#006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所谓优势,就是不断的绕过陷阱
认知笔记:
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都提到过类似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模式投射到世界,对世界做了一种整理。
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人就有1000个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定义的世界。当你对世界下判断、表述你看到的世界的时候,你表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的世界观。
我们常说要耐心地聆听别人对某个事情的表达,因为重要的不是听他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在他对世界的评述中,已经悄悄地把他的世界观和盘托出了。
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而我们常常不自知,以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德鲁克说,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有一个能力的话,那就是提问的能力——提正确问题的能力,是让我们避免掉进陷阱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提问或者善于提关键的问题,就是给我们的思维杠杆找到一个支点:你会有一个猜想,但立即会有很多东西反驳你这个猜想,让你缩小包围圈,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问、猜想、反驳,最终你才能摸索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留言:
虽然对标题我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待会看下其他战友的留言吧),但是对其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启发。
1. 我的直觉告诉我,答案就是16.刚好正中了这个游戏的陷阱,引申的含义确实是自己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世界观所牵引着,导致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2. 其实我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又下意识的反思下这个出题者的问题是什么?这一点源于请教同事时,有些同事直接先问我,你的问题是什么?那么他才能回答出答案,或者发现你的需求和不是你问题的根本解,或者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
#007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矩阵认知与苏格拉底
认知笔记:
苏格拉底不断提问,就是不断给你增加认知的台阶,让你自己爬上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所谓“认知”,就是提问题;所谓“非认知”,就是不成为问题。(理解还不太清楚)
柏拉图对老师的洞穴比喻的寓言。
认知留言:
今天的认知反而让我产生了疑惑:
1.上一期的正确答案是18, 吴老师有重新提到问题是什么吗?有时候答案让我们去反问问题,记得以前做初中数学题,做不出来,然后去看答案,反推出解题思路。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是问题没看明白,还是技巧性的思维没掌握。
2.矩阵认知与多维度认知是什么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矩阵是不仅包括二维矩阵,甚至还有三维,多维矩阵(好久没用过线代,应该没记错吧),至少矩阵实验室matlab里面有这样一个概念,但是老师把他解释成二维矩阵了,是专门对认知层次的多维度吗?即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的概念。
#008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认知中的“月亮与六便士”
“孔方兄”(钱)具有两个维度,世俗的维度它可以用来交易,还有一个神圣的维度,大家都相信它。
英国谚语:两眼只盯着天上的月亮,却忘了脚边还有六个便士。
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往上头看月亮,没有一个独立于现有生活维度的生活,那就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跳出自己来看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当作他人,这又是一个世界)
#问答 :如何超越单环学习,实现双环学习?
笔记:
麦肯锡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基于事实的、由大胆假设所引导的、由逻辑所验证的真知灼见。作为一个有洞见的观察者、一个咨询师,他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要真正做到,非常难。 这是四道坎。 第一,要基于事实。我们好多时候的讨论都不是基于事实,不是保持一种视野和心智的开放性,而是几乎是基于几个特例。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在第一道坎就已经输掉了。 第二,要有大胆的假设所引导。陈生先生用的就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总有一些人是根本不在乎猪肉价格的。 第三,提出大胆假设以后,还要用逻辑来验证。不能让你的思维完全被幻想、自我陶醉所绑架,所以要用逻辑来验证。 最后,得出一种真知灼见(insight),一种有洞察力的结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保持对真知灼见的热爱,对陈词滥调、正确废话的警醒甚至厌恶,这样是得不出真知灼见的。 只有过了这四道坎,你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认知。 这里头暗含着一个思维陷阱,一个错误的假设:我们只有学会游泳之后,才能下水。 从单环到双环,并不是我们认出了另外一个有价值的环,我们转到那个环上去。只要你能够保持基于事实、大胆假设、用逻辑来验证,并且始终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陈词滥调,你总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环,能够超越你现有的认知套路。 当然,我们说了,实现双环学习也不是目的。一种套路会悄悄地绑架我们,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在获得了某种套路的同时,不断地超越既有的套路,让自己在某一个点上切入到另外一个环路上去。 我们事先不可能知道那个环是什么样子,但是,你只要保持一种超常的主动性,有意识地逃避舒适区,以一种异常开放的心智状态,时刻接受逻辑检验,不回避各种痛苦和尴尬,你一定会从原有的环路上切换到新的环路上去。
留言:
“熟悉的无能”,吴老师说的篮球运动员投三分这个例子,平时只练三分,这种技能的单一到了正式比赛就很容易被人防死,开始我有点不赞同,因为要知道在NBA,三分球起始是很重要的一个技能了,如果你能场均仍进两个三分,那你很可能就拿到千万年薪。但是很多超级巨星,他们应该就是老师说的双环,甚至多环学习了,能突能投能传能抢板能防守,投射距离能远能近,这些技能相信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一个技能的优势扩大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