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电影厂|它给我们带来过哪些经典回忆?
八一电影厂于1952年建厂,至今已拍摄电影2400余部,其中不乏许多经典军事题材电影,如《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永不消逝的电波》等。

尽管相比《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等国外战争大片,这些电影在战争残酷以及人性层面的刻画上都要逊色许多。但正是这些电影填补了我们父辈那个时代的娱乐空白,见证了他们的青葱岁月。

据说在当时,只要有人喊上一句“放电影啦!晚上看电影去!”,十里八村便会沸腾起来。大家草草吃完晚饭,放下碗筷便搬个小板凳、拿着蒲扇,小跑到空地上占座。幕布挂起,黑白影像神奇地出现在大屏幕上,大人、小孩就通过这块幕布,认知外面的世界。

观影的过程中,大家也会忘记了一天的劳顿,情绪跟随着情节一起波动。看到《闪闪的红星》中反派胡汉三葬身火海时,人群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低喝一声“好!”。当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知道自己已被包围,向延安发出了永别的信号时,不少人也悄悄掏出手帕,默默擦泪。

而八一电影厂的电影演员,更是那个时代的“男神”和“女神”。
例如《哥俩好》中的“指导员”王心刚,一张标准的浓眉大眼国字脸,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举手投足间潇洒十足,在当时简直就是彭于晏一样的存在,令不少女青年芳心暗许。

与王心刚颜值齐名的女演员王晓棠,虽然没有时下最流行的锥子脸,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没有涂斩男色的口红,就已经赚足了男青年们的眼球。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双滴溜溜的黑眼珠流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虽然没有自拍神器,但每一张照片都英气逼人。尤其那首主题曲“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看到歌词岛主不由自主就跟着唱起来了……

对于岛主而言,八一厂的电影和《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一起,填充了寒暑假的美好记忆。尤其那些电影中的经典片段,带给了童年的我无限快乐。
就拿《地雷战》来说,电影中骑着毛驴、戴着花头巾偷地雷的工兵小队长,每次想起都让人忍俊不禁。

相信许多岛民都看过《冲出亚马逊》。这部堪称《战狼》前身的战争片,也是八一厂拍摄的。在岛主的记忆中,曾由学校组织看了一次,军训时又看了一次。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想必每个人也都写过一篇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是八一电影厂在战争片拍摄手法上的一个拐点,不再是动辄追求数万人的大场面,而是更关注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并配以更具现代感的视觉冲击。这部电影之后,才有了八一厂和徐克合作的《智取威虎山》。

没错,这部2014年上映、引入了3D和谍战概念的大片,也是八一厂拍摄的。除此之外,八一厂还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过很多国外电影,像《拯救大兵瑞恩》《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等。不少影迷也是通过八一电影厂,第一次看到了配以可爱翻译腔的战争大片。

《拯救大兵瑞恩》,1999年在内地上映,让无数国内观众第一次从大银幕上感受到战争的真实、荒诞与残酷。
尽管八一电影厂在后期一再想着接地气、走娱乐化的路线,但它的辉煌终究留在了它所属的时代。
自2009年华谊兄弟挂牌上市成为民营影企第一股后,万达、光线、博纳等民营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去年最火的战争片《战狼2》,它的金主有万达影视,鹿鸣影业……可惜名单翻到最后,岛主也没有看到昔日战争片的霸主——八一电影厂的影子。

八一电影厂的遭遇也并非孤例。曾经垄断中国电影行业的“八大”集团,都面临着相似的命运。
与八一电影厂一样钟爱军旅题材的长春电影厂,一度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上甘岭》均源自此厂,现在却已成了旅游景区。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诞生地——上海电影制片厂,是文艺片大户。《城南旧事》《芙蓉镇》这些“眼泪收割机”均是出自上影。然而,如今该厂已合并到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风光不再。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老电影厂,是西安电影制片厂。1983年,时年44岁的吴天明接任西影厂厂长。在他的提拔下,张艺谋、陈凯歌等中国第五代导演有了大量创新的机会,才有了《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等传世之作。可惜现在提起西影厂,我们心中仅存的印象就是前段时间的《大话西游》重映了。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中国电影一年票房已高达550亿元,就在这个最好的年代,这些老厂却像《芳华》中的文工团,在历史的角落中,悄然退出了舞台。
电影中的旁白说道,“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他们都芳华已逝,面目全非。”就让昔日的记忆,留住它们的芬芳年华吧。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拾贰象岛island(id twelve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