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益保护
查看话题 >女厕排队问题与女性权益缺失
无论是在学校、购物中心、博物馆、电影院、演唱会还是体育场,和男厕所相比,女厕所门前总是排起长龙般的队伍。英国市场调查机构YouGov在去年对英国民众进行了一项有关厕所使用情况的调研,其中59%的受访女性“非常或十分频繁”地在公共厕所外排长队,远高于受访男性的11%。
2018.04.23
=
民间团体性别平等工作组在2013年发布的《全国九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到生理条件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女性如厕时间一般为82秒-96秒,而男性仅为33秒-45秒,女性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同时,女性由于整理着装、生理期、哺乳等需求,对厕所的使用频率也比男性要高。此外,女性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她们通常还需要承担带孩子上厕所的工作,从而增加上厕所的频率。
在性别差异背后,“女厕排队,男厕赋闲”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性别不平等的凸显。在科学、法律等传统由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女厕所数量的稀少代表着对女性参与职业工作,甚至是公共生活的排斥。即便部分管理者意识到女性在如厕方面遭遇的长久歧视,在公共规划中增加女厕的比重,但他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刀切式的面积平等,而非根据女性的实际需求作出调整。由于男性小便池占用面积较小,所以在相同的面积下,女厕位数量要比男厕位数量少。面积平等的准则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男女厕位比例失衡。

面对公共政策与社会意识的滞后,人们尝试用行动主义推动社会变革。2012年,中国的女权主义者以广州为起点,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占领男厕所”运动。她们向在场男性表明意图,征得同意后与男性轮换使用男厕所。她们用理性、冷静的方式要求公共管理者增加女性厕位,呼吁社会重视男女厕位不均衡的问题。

“占领男厕所”运动得到了公共管理者的积极回应:2012年2月20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向各区下达通知,要求男女厕所按照1:1.5的比例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2016年12月1日,《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开始执行,规定女男厕位比应为3:2;人流较大处,此比例应为2:1。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交了一份《关于修改全国性规划规章在公厕规划时男女按一比三配置面积的建议》,建议修改全国性规划规章,重新配置男女厕所的资源。
除了增加女性厕位数量外,很多人也在试图寻找另一种解决途径。

2015年,台湾两名大学生设计的“绅士厕所” (Gentolet)获得了德国红点“最佳”奖,这个设计借由软件工程、红外线感应来判定哪一方先开门,当女厕这一方开门,男厕那边的门会马上锁住,避免误闯,设计者意图用该设计弥补女性在如厕问题上的劣势。
与该设计理念相似的无性别厕所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无性别厕所,也可称作第三卫生间,是指不受性别限制,男女均可使用的厕所。在性别多元化的时代,无性别厕所被认为是性别友好的标志,为往往在选择厕所时遭遇心理压力或肢体暴力的非二元性别认同群体(如跨性别者)提供了便利。重要的是,无性别厕所也可以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有效缓解女性如厕难的问题: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对各种厕所模式进行分析后发现,无性别厕所是女性如厕困境的最优解,可以使得女性的排队时间缩减63%。

今年新出台的《北京市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导则》中首次提出,公共公园在改造扩建时,要引入无性别厕所。这一举措意在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及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母亲带儿子或父亲带女儿上厕所的尴尬。
无性别厕所的出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厕所的出现会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男厕厕位赋闲的情况。反对者则强调男女有别,无性别厕所的设计忽视了男女之间的行为习惯差异,担心有人打着跨性别者的旗号进行骚扰,容易造成隐私泄露甚至偷窥等问题。对于后者的担忧,设计师与公共管理者在实际行动上作出应对,例如将隔间设计为独立、全封闭的形式,以提升如厕的安全性。然而就像公共厕所的空间正义问题一样,关于无性别厕所的论辩依然广泛地存在着。
「 你是否也曾有过在厕所前排长队的体验?你如何消磨这段时光,又怎样看待排长队的经历?
你如何看待无性别厕所的出现?面对女性如厕难的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你是否认为厕所资源分配的背后存在着性别不平等?」
资料来源:
[1]性别平等工作组,《全国九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状况调查报告》
[2]伍雩,为什么女厕总是在排队|真问真答,大象公会
[3]新公民运动,“占领男厕”行动:不仅是一场“行为艺术”
[4]YouGov,Potty Parity: would it be fairer to make women's toilets bigger?
[5]Scientists claim unisex toilets would cut queuing time for women to ONEMIN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