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读书笔记(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浮华不实的言语。(好其言语)巧,为了顺从他人而喜悦。(谓顺而乐也)
令色:经修饰后的善、美的脸色。(善其颜色)色:脸上的气象(颜气也)
包咸曰:“巧言令色,都是希望取悦于他人而伪装出来的,这样的人鲜有仁心。”
《礼记·表记》: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感情要真实,言辞要美好。)
《诗经·雨无正》:“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巧言应对就好像水流,这样才能安乐而泰康。)
《左传》记载师旷善于进谏,贤人叔向便赞美他“巧言如流”。
《诗经·蒸民》:“令仪令色。”(仪态优美,和颜悦色。案:《蒸民》是卿士尹吉甫称赞贤臣仲山甫的诗篇)
由此观之,“巧”、“令”皆是褒义词。(皆是美辞)但此处说道“鲜矣仁”,是因为巧、令多是出于非真心的情况。所以《论语》下有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又《尚书·皐陶谟》:“有什么可畏惧于巧言令色的呢?这些都是相当的奸佞。”(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这里将巧言令色视为“甚佞”,那么其不仁德也就可以知道了。
《曾子·立事》:“巧言令色之人,可以在小问题上笃行原则,但很难成为仁人。”
刘宝楠先生案:然而孔子还是说“鲜矣仁”,并未说“无仁”,是不忍重斥,并且也确实有未绝于仁的情况。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