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尘埃,也要努力生活。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如果你去知乎搜索“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会首先看到一则可爱的漫画。漫画中,长着三根头发的小弟弟边叹气边问姐姐:姐姐姐姐,如果我们早晚都是要死去的,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天哪,这么小就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让我们这些整天就知道吃吃喝喝的老阿姨情何以堪啊!可是,这位小姐姐临危不乱,给出了这么一个回答——人生啊,是没有意义的哦。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万年,而星星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了!你以为宇宙真的在意你和我吗?当然不啦,我们只是烟火里蹦出的尘埃罢了。

好消极的回答啊!但姐姐最后这句话点燃了弟弟的希望,她说,“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放弃一切,正因为明白人生本就艰难,才更应该好好享受生活呀!”于是,弟弟开心地跑去吃甜甜圈了……
很喜欢这种看透人生后的豁达,漫画作者肯定也是经历了不少挫折的。正如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能拍出《天水围的日与夜》这种纯净美好的片子,除去一种功力之外,也实在是在生活里累积的经验所得。
天水围的日与夜
The Way We Are

许鞍华一共以“天水围”这个地方为故事背景地创作出了2部电影,分别是《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与《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但是两者的差别可见一斑,豆瓣一位豆友说得好,前者属于无心插柳,后者则属于用力过猛。
《日与夜》讲述了人到中年的贵姐和儿子家安生活的琐碎片段。贵姐和儿子一起生活在天水围,自己在一家超市做着普通的理货员工作,儿子则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正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家安的父亲早逝,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尽管贵姐已经通过自己的双手供2个弟弟念完大学,如今均已成为富人、出人头地,但母子俩的生活依旧平淡如初。

影片并非在讽刺兄弟两人对姐姐帮助的忘恩负义,虽也在影片中加入了兄弟两家和家安一家相处的片段,但导演都是以一种看淡一切、不责怪任何人的态度去描述这段关系——弟弟们并非对姐姐毫无情义,相反,一大家人的关系相处得还算融洽,互相帮忙、一起处理长辈的大小事务都义不容辞。
只是,成家立业之后,每个人手头上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顾得上自己很可能就顾不上别人。这不正是很多家庭成员关系的小小缩影吗?

影片的故事主要还是集中在贵姐母子和楼里新来的阿婆梁欢三人的生活上。通过大量重复但意义逐层递进的镜头,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三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早晨醒来,看看报,吃吃饭,然后去工作,跟邻里阿婆说说话,谈谈心,一同过着不断重复、但过一天少一天的日子。时间就在慢慢的镜头中缓缓走过。
当然,每个人也都在生活里不停地得到又失去。有人离世,有人归国,也有人在渐行渐远。贵姐和阿婆相熟之后,陪着阿婆来到别处看望自己的孙儿,出发之前,阿婆用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买了几副金饰送给女儿的前夫,托他好好照顾外孙阿杰。

前女婿没有接受孤寡阿婆的东西,只是在客气地陪他们吃完饭之后匆匆赶去公司上班,阿婆心里很是落寞,这次远行没有见到孙儿,而自己年岁已大,不知何时才能再有机会。
影片随处流露的都是这种不得已的淡淡哀伤,但不泛滥,点到即止。我想,对生活已经有很多经验的我们应该很能体会到这种生活的气质,失去与获得从来都是双向进行的。

家安则慢慢懂得了大人们之间相处的模式,虽和表兄弟们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之下,但他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要过,生活可以不是轰轰烈烈的,但一定是如小桥流水一般慢慢流淌的。
《日与夜》是一部很慢很慢的片子,慢到足够使你能静下心来随着里头人物的行动对照和感知自己的生命,朴实的镜头里充满了人生况味。
而同样是借助“天水围”这个香港特定区域(收容大量低收入者、低文化者的集中地)带有的混乱与悲苦来表现一些社会问题,但后者明显属于想憋大招但最后憋出了内伤的那种。

《夜与雾》改编自一起真实社会事件,它作为电影艺术作品在被酝酿之初就天然地带有很多噱头,比如家暴,老夫少妻,父亲性骚扰双胞胎幼女,以及丈夫残杀妻女等等非常负面气息的元素。
首部《日与夜》则鲜少旗帜鲜明地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而是以温柔的手轻轻抚摸人物内心的悲苦,但却非常有效地触及到了观众心中最最柔软的防线,触发共鸣,无论是对亲属关系,还是对人生的意义这一伪命题。

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夜与雾》远不如《日与夜》来得通透、自然、和谐。电影的气质如果能做到这个份儿上,真的算是一种伟大的成功了。
很多电影导演正是因为通过给自己的影片融入这样的气质而迈入了电影大师的行列,比如小津安二郎、迈克·李和是枝裕和等等,因此,说“这是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