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谈谈书店那些事
去年8月我参加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全国书店联合举办的“做一天书店人”的书店体验活动,想写一点关于书店的文字却拖了很久未动笔。今天在阅读日,借这个契机正好说说书店,也算是对自己一年与书店的交集做一个简单回顾。
本文即一个书店门外汉一年时间所看和所思的总结。

我在2016年11月底心血来潮花了三天时间在寝室捧着电脑做了一份书店清单,可谓是废寝忘食。因整理书店清单时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书店的存在,我十分向往。从此,书店成了我去一个城市旅行除博物馆、美术馆之外第三个要去的地方。
从拟这份书店清单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半时间,除最开始的200家书店,我又听说了不少书店。毕竟书店和实体商铺一样旧的关,新的开。我不敢标榜说自己的书店足迹有多少,因为与《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的作者雅倩和她的朋友小郁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毫。
小郁比我大几岁,是个敢想敢做的90后,在大四那年她因题为《网络书店与数字阅读下独立书店的出路探析》毕业论文展开了一次长达两个多月的书店之旅。她独自背着书包上路,抵达国内50多家独立书店并展开书店业调研。她当书店义工,成为夜宿书店的沙发客,她称自己是“书旅人”。如今她的书店之旅仍在继续,书店也融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我与她偶然结识,与她在上海约见时,她并没有和我讲述什么书店故事。她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中国的书店没有故事,因为历史太短。”我当时不大理解,心存怀疑:为什么没有?直到昨天我看她的博客文章时,我才发现是有的。只是小郁大概已经到达“看书店不是书店”的境界,又快到了“看书店还是书店”的境界,我没有她的经历自然难以体会。
记得临别时,她对我说“在我身上看到了当初自己的影子”,我笑着与她告别,然后开启我的西北之旅。与专注于书店的小郁不同,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热衷于书店,但我还是想以一年的经历来谈谈个人对书店粗浅认识。
1、 高颜值书店好还是不好?
高颜值书店指的是以钟书阁为首的一类精于书店设计的新兴书店。有些书店发烧友对此类书店十分反感,认为它们只注重外表,过于浮夸,并没有太多内涵。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不仅是基于书店自身的定位还是说每一个书店存在的意义。

人总是追求美的,高颜值书店在装饰和设计上势必花了极大的心思。说它们一无是处实在有失公平。正像如今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不断地扩张,被很多爱书者所不齿,但从它在公众传播上还是有很大的功劳。至少它“高大上”的设计可以吸引一部分人走进书店,但人们进去是看书还是拍照,决定权并不在书店手中。而使钟书阁成为“菜市场”的也并非是书店创办者和店员所为。真正该受鄙夷的不应该是颜值书店,而是那些影响书店氛围的行为。
当然其中媒体也有很大的“功劳”,这个要打卡,那个要拍照,能不有那么多人蜂拥而至去“参观”吗?不管你说它商业化也好,说喧嚣也好,我想这都不是书店创办者的初衷。
高颜值书店它也应受到平等对待,倒是去书店拍个照就走的人要稍稍自我克制一点,比如进店轻声细语,不要因拍照而打扰他人。为书店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不仅是每一个读者应尽的义务,也是个人的修养体现。拍照留念无可厚非,但去书店单纯为了拍照,就不大好。
附录:“做一天书店人”活动中部分参与钟书阁书店的体验者感受与心得,详见今日公众号推送次条。
2、 书店的价值在哪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很多人都有浮躁的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手机上有着海量的资讯,每个人都经历着信息的轮番轰炸。当信息检索越来越容易,人们开始对手机越来越依赖,以致于产生有手机便拥有全世界的错觉,认为自己全知全能。只有置身于图书馆或者是书店时,当看到一本本书摆在自己面前时,那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何让自己在信息时代不迷失,书籍就是一味良药,常去书店则大有裨益,比在网上付费听所谓大佬讲课更能缓解知识焦虑。
梁文道说“看一个书店好不好,不是看它有什么书,而是看它没有什么书”。没有什么书,代表这书店的定位或者说店老板的品位。这对知识分子尤为重要,作为经常光顾书店并消费的这些人来说,“没有什么书”这一点可以帮他们节省很多时间。独立书店因为地方空间小,所以选书人肯定要做主观判断,它要什么,不要什么。因为他要将店里每一寸地方用到极致。梁文道最喜欢北京的万圣书园,它是北京的文化地标,在北大东门外的成府路上,深受很多学者和爱书人青睐。

之前我在杭师大晓风书店听李欧梵教授讲书店对他的影响,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做研究时,几乎天天与书店和图书馆为伴。刚到美国的时候,学校里边的书店,他总和同事一块去,泡在那里,买书也都是跟着别人买,别人看什么他也看什么。可以说书店和书店里的书成为了他融入美国教研生活的重要工具。
对于知识分子,书店对他们的价值无需多言。那对于普通人,是否书店就没有意义了呢?当然也有。比如一个对历史并不了解的人读《十天读懂XX史》这样的书,他也可以在读的时候了解到些许历史。很多人说鸡汤、成功学不好,但是很多书店卖得最火的就是这些书,而且它们非常尊贵地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涉及到大众和小众的问题,暂且不谈。
我只是想说,我们很难评判书店的价值高低,不能说专注于学术书籍的书店的价值就高,贩卖成功学书籍的书店价值低甚至没有价值。都是书店,受众不同而已,人们各取所需罢了。人不可能均一化,书店也是。
3、 书店会继续存在吗?
我在16年11月整理的书店清单,好多家之后去的时候发现都没有了,关门居多或搬迁。实体书店不断关闭,书店还会继续存在吗?会的,倒了又会有新的冒出来。
毋庸置疑,不管是电子化阅读还是网购都使实体书店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受时代潮流影响,而是经济学当中的“稀缺性”所决定,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做出选择,如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从消费者角度看也是一样。你没有吸引力的价格或者高附加值的服务,消费者可不会买单。得到的即时性?别傻了,如今当当、亚马逊都是次日达,而且送货上门。

书店的优势在于给读者阅读指导和阅读惊喜,在几十或者几百平方米之中,你可以尽情随意地搜罗。在此过程中,你可以扩充已知世界,也可以打开未知新世界。这种惊喜感,网络无法代替。
但是到了最终购买的阶段,消费者又会考虑购买成本,权衡以后,从书籍的价格和便利性来看,网上销售赢了。

这些活动的产生使书店不再仅仅是卖书或者卖文创产品的地方。它成了一个艺文空间,吸引着感兴趣的读者。人的生活,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寻找自己的空间,而书店就可以成为这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书店的空间如何打造还在主人及他所拥有的资源上,未来书店将如何发展还是需要书店从业者和读者的继续努力。
时间有限,本文没有对旧书店做任何介绍,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想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书店吗?回复“书店”,给你书店大礼包,内含1000家实体书店(小郁整理)。
但这些书店是否依然存在,我不知道,你一去方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