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查看话题 >我的个人阅读史五佳
他们是怎样改变了我的生命。
在回忆这几本书之时,我如同在回忆我的成长史,我阅读他们时我在做些什么,他们曾给我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当十几年过去,人生书卷浩如烟海,我究竟为什么还愿意承认是他们令我最动心。
对于一本书的评价标准不胜枚举,文笔逻辑缺一不可,思想深度决定层次,但我的标准只在于,它是否在我阅读之时取得了我的信任,令我读罢感到恍然大悟,生活从此有所改变。
文学是对不可能生活的一种谅解。
我因此对以下几本书心存感激。
1.《红楼梦》
从第一次读红楼梦到今年,正好第十年。
十年来我绝对坚定地保持对中国文学的信仰,以及对《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巅峰的信赖。
我愿意极尽毕生溢美之词去赞颂她珍爱她,在面临“最”、“唯一”、“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这种问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她。制度总会革新,时代也会演变,对于《红楼梦》来说,研究和叙述一时的制度背景是局限的,只有刻画人性,才有更长远的价值。
不夸张地说,《红楼梦》这一巨作直接把中国文学提拔到了一个再难被企及的高度,并使得后来人的所有作品,都仰望着她完成。这种几乎是血统的威严,使得早在你去阅读红楼之前,红楼的血脉就已经通过文化洗礼,通过一个又一个作者传递给你了。
黄磊曾在电影中说,谁没抄过红楼梦?其言外之意中华千年,后来文学不过皆红楼尔。
2.《福尔摩斯探案集》
阿瑟·柯南·道尔,创造了一个令他自己都忍不住因嫉妒而杀死的角色。
长江文艺这套名著丛书出版于2007年,我阅读到它在一年之后。其翻译老道,文字功底深厚,仅有的几张插图中福尔摩斯的形象让我难忘至今。福尔摩斯在血字的研究中的人物塑造堪称经典,一个神奇的伦敦侦探形象立竿见影。他聪明睿智骄傲不可一世,精通科学擅长音乐,勇敢正义似乎能解开所有谜团。
《福尔摩斯探案集》作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侦探小说,全球拥趸众多,且大多是从少年时代开始。这让福尔摩斯的形象树立在文学之外,还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上世纪的伦敦,负责解惑犯罪的侦探,不受雇于政府,甚至不桎梏于法律。在犯罪和伏法的绝对单行道之间,福尔摩斯是人们渴望出现的第三条线。
在某种意义上,福尔摩斯像没有剑的西方武士,和东方的大侠一样,他寻找真相,而不负责审判。
3.《奇风岁月》
《奇风岁月》的英文名字叫 Boy's Life ,顾名思义,是一部讲述美国乡村男孩童年的故事小说。
我看这本书时已经十四五岁,与童年阔别已久,执着于升学的压力。麦卡蒙的笔是有魔力的,美国媒体这样评价道,魔力到时至今日,我仍能记起书中那些光辉灿烂的情节,有哪些让我捧腹大笑,又有哪些让我痛哭不已。
本书所表达的友情感人至深,亲情深厚温暖,爱情缠绵万象,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部是主人公男孩在寻找罪恶的路途上遇见的。我仿佛真的是那个男孩,看完这本书童年也就跟着结束,明白“当你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时,你就会变得很勇敢”,也明白“我们都从那黑暗世界来,要到那黑暗世界去”。
4.《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作为颇受争议的学者,是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说客。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知识系统摧残不堪,全年轻人价值观亟待重建的时候,林达和王小波、顾准、洛克、约翰·密尔一样,开启了一段段公民意识的启蒙,为书本建立了新的尊严,让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卷土重来。
我始终认为《带一本书去巴黎》是林达最好的作品,胜过《西班牙旅行笔记》,胜过《历史深处的忧虑》。其将巴黎所经受的革命岁月娓娓道来,语言耐读而不失精炼,理性之中散发人道关怀。
如果此后我对历史略有兴趣,并心怀民族之外的时代责任感的话,那么多谢林达。
哦对了,很少人知道的事,林达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夫妇的笔名。
5.《活着》
事实上我一直在犹豫,《活着》和《兄弟》该选择哪一本,因为余华实在是我太喜欢的作家,可称60后之最。最终《活着》当时带给我的痛苦战胜了《兄弟》的释然,震撼的力量下我选择了活着。
我读余华在王朔之后,在冯唐之后,更加能珍惜到老男人扎实笔触下的温情。余华是一个鲜有的,描述人性的作家,在故事和情节之上,他所表达的人性思考远超他想表达的部分,在读者和作者层面都实现了升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很单纯,因为单纯,可思考的空间才越宽阔。
以上。
他们或许不是我所读过的书目中最优秀的,也不是最负盛名或最高深、最冷门的,可他们是我最熟悉的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他们翻得稀烂,有些甚至倒背如流,他们取得了我的信赖并影响了我。
谢谢他们曾让我沉迷,再一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