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物事28:欲上秋千四体慵
欲上秋千四体慵,拟交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
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
——《花间集》/韦庄/浣溪沙
小区的体育设施中有秋千,孩子们很喜欢荡悠,令我羡慕。有时晚上趁着无人,我也坐上去荡一荡,回味儿时的感觉。
这东西在古代主要是“妇女用品”,皇帝后宫都有。每到清明、端午,富贵人家的女人,可以一改平日的矜持,在秋千上自由奔放一回。而它的最初来源,与齐桓公吞并山戎有关。那个北方民族游戏和训练项目工具中有秋千,因为好玩,被内地百姓喜爱、接受、传播。但唐代《艺文类聚》却说,“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令人疑惑的是:山戎怎么也重视“寒食日”呢?那明明是华夏文化。
古人提及秋千,总会有些美女的影子在晃荡。“欲上秋千四体慵”中的女性,便是富贵人家的姑娘或少妇。“隔墙梨雪又玲珑”一句显示,时间大概在梨花盛开的四月初(阳历)。其时的唐朝,无数秋千在和煦的阳光下飞舞,可以想象那“咯咯”笑声与万花齐放。但,也有个女孩哭了,在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中——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她为何而泣呢?可以有多种美丽解释。“背对秋千”就是放弃欢乐,是不是因为即将出嫁,要告别家庭和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另一位唐代诗人韩偓描述道,“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夜深/寒食夜》)。这环境显然是富家女子日常生活处,对现代人可能算一种“牢笼”,但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古代女孩,几乎是她的全部世界以及安全感、自由感。她舍不得秋千呢!
成熟睿智如李清照的女人,照样喜欢秋千。她在《点绛唇》中观察的那位女孩,何尝不是她自己的少女时代?“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为了玩秋千,弄得“薄汗轻衣透”。大男人苏轼也喜欢秋千,甚至有“偷窥”欲望,且看他《蝶恋花·春景》暴露的内心世界:“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宋诗钞》里有位和尚叫僧惠洪,也曾兴致勃勃地观赏荡秋千,还作诗大赞——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
——我未能从中分析出佛家修炼的思想,只能说,这位高僧就是单纯地喜欢看女孩子们荡秋千。也许,在高僧看来,世人若都能怀着一颗荡秋千的心灵,也就无需进入佛门寻求超脱了吧?
明清文人写秋千的文字很多,其中一位著名县令叫郑板桥。他任职于潍坊时,曾在春风中驻足欣赏当地“娇女”们荡秋千,只见“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怀潍县》)!从汉唐的宫廷,到宋元明清的城乡,秋千荡漾了两千年。因它形成的文艺作品蔚为大观,乃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艺术境界时,还引用了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对应的是“有我之境也”。那么,此处的秋千分量就很重啦!
春夜里,小区池塘对面树林边的秋千,有时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我愿意闭上眼睛,回忆一首相关诗词,那种时空交融感里,充盈喜悦。杜甫咏清明诗中有句“万里秋千习俗同”,此时改为“千年秋千习俗同”,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