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座城市 | 观音在玉树的山上
我用这些照片回答。

作者说
这组照片绝不能被称为一组完整的作品。
这只是两年前一个躲在北京河北交界的无业游民,用16天时间,去往青海玉树拍下的“到此一游”式的流水账。
好在我运气不错,在玉树赶上了至少两场盛会,一是琼英卓玛演唱会,这也是此次拍摄的原本目的;二是藏地赛马节,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巴塘草原上人山人海。除此之外,我也竭尽所能去看一看他乡人的活法。
阮义忠说,“此时此景与我何关?我用这张照片回答。” 作为一个爱拍照的人,我曾受到这句话的启发,它是关于“为什么拍照”问题的回答,也是关于“为什么拍照”问题的不回答。
那就拍。
于是,今天呈现的每一张照片,正是彼时的我,对于彼时彼景的作答。由此时的我讲述完成。不知你在何时将看到。



























两天前我才发现这张照片,才发现孩子眼中带着泪。这是一个七口之家,生活在海拔4500米的村子里。父母皆患重病,家中空空荡荡,至今仍住在玉树地震后留下的救灾帐篷里。父亲对我说:“世界人口老龄化了,劳动力不够,多生几个以后有用。”
从这孩子家里出来,我又跟朋友去了几公里外的一位活佛家里,活佛是我朋友的朋友的大舅,一辈子在村子里筹钱修寺庙,传佛法,做了不少好事,功德无量。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完-
作者:杨璠
山东人,现居成都。城市生活方式品牌「咸集」联合创始人。
尽量不做坏事,努力做坦荡人。
尾图:Alfred Eisenstaedt
编辑:亚梦
校对:陈楚红
图片设计:童画 陈芝
排版:姜如月
「影像」 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是一种视觉符号,是人们了解世界上不同个体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你生活在哪里,你身边的人怎样生活,别人看到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和他们真正的样子。世界上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要如何看到别人的世界,这是影像存在的意义。
我们欢迎不同风格的原创摄影作品来稿,与镜头背后的你一起看世界。
欢迎将作品邮件以“影像-投稿-姓名”的格式,发送到info.PerspicereMagazine@gmail.com,并附上您的赞赏码(打赏二维码)与微信。视角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大家好,视角杂志会定期在读者群内分享推文的相关信息,希望进群参与互动的朋友可以联系角角(微信Aimee0526),感谢关注视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