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场|贾平凹:写那么多死亡是为了诅咒那个时代
近期,贾平凹因新书《山本》已做了许多采访,前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的媒体发布会,还是吸引了众多媒体,目测在二十家左右。对比现今大部分纯文学作家的受关注度,贾平凹的这场发布会可说得上声势浩大。
约略算下来,近十年,贾平凹平均每两年一部长篇,总字数至少在150万,产量巨大,又因其方言式的语言有独特味道,叙事手法来自中国古典小说,读者可谓众多。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创作《废都》;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山本》为他的最新作品。
贾平凹生在陕西农村,写的也多是农村,他也曾多次言说,自己是农村娃,但一进场,如若你不知是他,并看不出多少农村娃的痕迹。他穿一套深色西装、浅色衬衫,加上黑皮鞋、黑袜和从袖口透出亮的手表,装扮讲究。等话一出口,浓重的商洛口音才让人想到他和他的作品的身世背景。他说自己笨,学不会普通话,如今,一口方言也许已是他与家乡最外在的明显联系。
商洛方言不好听懂,生性又不爱多说话,贾平凹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不善言辞,甚至木讷,不过汪曾祺说过:“在稠人广众之中,他总是把自己缩小到最小限度。他很寡言,但在闲谈中极富机智,极富幽默感。”也许长年与媒体打交道,习惯了,贾平凹在发布上也有意无意露出些幽默来。
贾平凹生长在秦岭里,识得秦岭的伟大,说它是“中国最伟大的山”,又搜集了史料和民间传说,这本新书正是他为秦岭立的传。而他原本想给书起的名就叫《秦岭》,又嫌和《秦腔》容易混淆,就变成《秦岭志》,不过他喜欢两个字,起名又以张口音最好,便定了《山本》。说到张口音时,他微微抬起下颚,小孩儿第一次说话一样闭口又迅速张口,念出“本”字,下面立时起了一片笑。见大家笑,他也跟着笑了。
后来又聊到书中两个主要人物,陆菊人和井宗秀之间的情感。《山本》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正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时代;地点则是秦岭里的一座名为“涡镇”的小镇。陆菊人十二岁从纸坊沟去到涡镇当了杨家的童养媳,却与井宗秀产生了倾慕之情。作为主线之一,两人的感情是最引人的部分,贾平凹的书写却不动声色,从头至尾,让两人发乎情止乎礼,不越一丝线。有人问为什么不让两人产生更多的接触,哪怕拉拉手,贾平凹回说,那个年代,思想保守,妇女都是这样的,又加一句“我说的是良家妇女”。底下又是一片哄笑。
主持人负责的活跃气氛,没想贾平凹自己就解决了。这应该出乎了在场很多人的意外。
此外,发布会上批评家潘凯雄、中国当代文学重要英译者罗鹏也讨论了关于写作的更深的问题,而最好的体验可能还是自己亲自深入作者的书中,得到自己的解读。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进
对谈
每个人命都生来随意,死也随意

主持人:罗教授,刚才媒体朋友聊天说,贾老师说话不大让人听得懂,我好奇你翻译他作品的时候难度大吗?
罗鹏:听贾平凹老师讲话,要认真听,读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可翻译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有难度和挑战,贾平凹也不例外。我准备了一个问题,书的扉页有题记介绍秦岭山,“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山本》的故事,正是我的一本秦岭志。”我的问题是,秦岭地区是你很多小说的背景,包括我翻译的《带灯》在内,《山本》好像是把秦岭变成了“前景”,可不可以谈一谈把背景转成前景的过程?
贾平凹:原来写小说,基本都是写我的家乡商洛地区。其实商洛地区就在秦岭里边。以前写商洛的故事,说穿了也是写秦岭的,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地把它说出来。而秦岭就是把家乡扩大了,把写的范围扩大以后就扩大到秦岭。

《山本》写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写的不仅仅是秦岭,实际上是写那段历史,来展示那段历史中人性的复杂性,挖掘人和人、人和万物的关系,彰显在荒唐年月中人性的魅力。秦岭是中国的龙脉,它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它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了南方、北方,这是以秦岭为中心来看的。说到背景,如果扩而大之,应该是整个中国。
罗鹏:后记有一段谈到“我面对的是秦岭二三十年代的一堆历史,那一堆历史不也是面对了我吗,我与历史神遇而迹化,《山本》该从那一堆历史中翻出另一个历史来啊。”可不可以讲一下“另一个历史”是什么?
贾平凹:我们经常讲从生活到艺术的。所有记录历史的书,实际上都不仅仅是写历史,而是对历史做一种评判,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历史呈现出来。历史转化成文学非常复杂,我认为,当历史慢慢变成一种传说,这个过程就是文学化的过程。中国古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讲的都是中国的历史,但怎么变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是说书人不停讲,在每个人讲的时候都加进了他的感情、经过他异化了的一些东西,最后由另一个人把它集中起来变成小说。这就是历史素材怎样变成文学作品。其中有我的选择,我怎么对待这段历史,怎么用我的话说出来,是经过我的心理作用后发生的东西。
潘凯雄:《山本》是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坦率讲我应该都看过。16部长篇小说,不说同龄人,就是比他更年富力强的作家,能有这样的产能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这16部长篇,至少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基本在一个水准以上。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维持在一个水准以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第二,16部没有重样的。这16部长篇小说拼接起来,就是上个世纪初到当下,一部中国历史的文学呈现。
具体到《山本》,特点也是非常显著。第一,以小博大。小说主要发生在涡镇这个地方,是中国政权的最底层,但实际上是中国的象征。第二,以平博曲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段历史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一段历史,这么一段历史,在整个作品里你的阅读感觉非常平,当你把书合上的时候又是有味道的。第三,作品写的是中国的苦难史,但在读的时候感觉不到这段历史,没有历史的感觉,感觉到是文,文学、文化。此外还有他一以贯之的东西,比如常写到的神秘主义文化,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脉络的一个支脉。

主持人:这本书里写到很多杀人的场景,人如草芥一般,关于这一点您是怎么考虑?
贾平凹:刚才讲到这段历史,军阀割据、秩序大乱,每个人命都贱得狠,生来很随意,死也随意。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正面人物或者英雄人物死得特别壮烈,惊天动地,特别有意义。《山本》里死亡特别多,而且死得都特别简单。但是你想想,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没有谁死得轰轰烈烈,都是偶然就死了,毫无意义就死了。当然,死人特别多,也是因为那段历史状况就是这样的。在写的过程中,那么多人死亡,各种死法,自己也觉得很惊恐。但为什么把它写出来?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诅咒。
主持人:您一部一部写着,自己会不会有压力?
贾平凹:从新时期文学就开始进入文坛,一直到现在,一直在写。一方面觉得有东西要写,老觉得写完这个作品以后不满足,最好的应该是下一个作品。再一个原因,自己涌动着好多东西想写。作家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容易打滑,写不动了。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一定要有警觉之心,始终要敏感于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和这个社会不要隔断。再一点,对于写作,永远要产生一种激动感,才能不停写。但实际上,一部一部写下来,自己压力也特别大。创作最重要的是创造、创新,如果里面没有创造的东西,没有新的东西,等于没有写。但是创造特别难。
主持人:您的每部作品写作方法都会有不同,举个例子,《古炉》《老生》《极花》这三本书,在写法上做了哪些调整?
贾平凹:比如说《极花》,故事比较单一,突出写一个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老生》时间长,正因为有四个阶段,总得有一个结构把它网起来,里面才加了《山海经》。到了《山本》,实际上是用第三人称来写的,这样全方位来写,好多东西像秦岭上的动物、植物、风雪、山水,都可以搁进去。用的语言也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讲,千变万化还是有一个主线不变的。我走的是《红楼梦》的路子。《红楼梦》教会我自己怎么写日常生活,《三国演义》《水浒传》教会我怎么把它写得硬朗一些。如果用《红楼梦》的手法来写《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怎么个写法,我试着写,就有《山本》。
问答
“现实”不是专写眼前的事情
提问:我一直对书中麻县长的角色非常感兴趣。您也讲,这本书本是想写秦岭的山、水、植物、草、鸟兽,麻县长每天做的事就是研究秦岭里的这些东西,您觉得这个人物身上是不是有自己写作这部作品本心的考量?
贾平凹:里面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写作品都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各个方面。就像读《西游记》,《西游记》其实只写了一个人的情感,他是把人性的各个方面分散开,一部分是唐僧的慈悲之心,一部分是孙悟空敢打敢闹,一部分是猪八戒懒、馋、贪,一部分是沙僧吃苦耐劳。
提问:您刚才讲作家必须对当下的时代敏感,为什么出一本跟历史有关的书?您觉得这本书跟当下有没有关联?
贾平凹:说起与当下的距离,这本书不是很近,但“现实”不是专写眼前的事情。

提问:问一下罗教授,贾老师作品中有特别多中国的神秘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怎么处理?
罗鹏:我翻译的《带灯》里,这种神秘文化比较少,《废都》比较多。阎连科的小说,这种类似的神秘的地方更多一些。把那些神秘的地方译成英文,也不是特别大的挑战。
提问:大概95年去您家里采访的时候,您提到对文革的经验,说大概可以写十个长篇,下面会完成这个心愿吗?
贾平凹:现在还没有这个计划。一般写作就是往前走着看,有时候突然欲望来了就想写,没有欲望就一直放下去。写作就像人和人讲话一样,有一个缘份。
本文系独家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进;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82,我们的老师们 (6人喜欢)
- 家世、情缘与学术:说不尽的陈寅恪 (11人喜欢)
- 一个真正的“士” ,不言告别 | 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85人喜欢)
- 阿加莎·克里斯蒂去世近50年:她将被人工智能“复活”,教授写作课程 (16人喜欢)
- 阅读,一场终生的、无形的自我建造|在北京海淀“旧书新知·读书育人”书市出展记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