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生活美学 | 看遍唐代“花花世界”(上篇)
唐朝的美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美人、传奇、唐诗、服饰、玩乐……数不胜数。想与美缔结因缘,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个“唐代生活美学”的系列专题,十二个篇章,涵盖唐代人美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活娱乐到文化美学,一起感受唐代美学的华美篇章。
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继续欣赏精彩纷呈的唐代花道文化。
“花痴”
花花世界,总惹人醉!细细一想,现代人的生活总和花息息相关,你想啊,春来樱花、夏有石榴、秋来桂香、冬有红梅……可不是一个“花花世界”么!但要说到真正的爱花,甚至“爱花成痴”,怕谁也比不上咱们的古代先祖,在花道这件事上,古代文艺青年不仅比我们讲究得多,且花样也多着呢?可以说是妥妥的一群重度“花痴”了。

唐 吉祥天女像
唐朝“花痴”的日常:唐代的唐穆宗就是一个妥妥的“花痴”。根据《王尘录》中记载:“穆宗每宫中花香,则以重顶帐蒙蔽栏槛,置惜春御史掌之,号曰括香。”你想,每当宫中鲜花绽放、花香四溢的时候,这位唐穆宗就会命人用帷帐做一个花丛帐,交给专门掌管宫中花木的惜春御史,而它本人就可以陶醉花丛帐,每天仔细嗅赏着鲜花的馨香。能想出这种“别致”的方法,不仅是“花痴”,还是个机智的“花痴”啊。
不比诗文 斗花就好
但是上面这些帝王级别的赏花方式,不是特别适合古代的普通民众郊游赏花。不过不要担心,古代文艺青年很快就找到了适合全民赏花的新花样——风靡的“斗花”风潮。所谓的“斗花”呢,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争相拿出自己收集的奇花异枝,不比诗文,就只比花儿的姿色,热闹非凡。女子们还会比赛谁戴的鲜花漂亮、名贵。

一些有钱人家的女子为了在斗花中显胜,不惜重金购买各种名贵花卉。“长安王士安于春时斗花,戴插花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时之斗也。”说是长安的王安士尤其喜欢斗花,在春天时斗花,以头上戴花的多少及花的名贵程度定胜负,而为了取得斗花的胜利,这位王安士还想方设法去搜罗名贵花木,种植在庭院内,为来年春天斗花做准备。
极致花道
除了赏花外,唐朝人同样把插花这种花样玩到了极致。
先说说中国的插花史,其实历史也已经很悠久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插花出现在秦汉时期。先秦时代,中国的男女之间就有用花来互表情意的风尚。《诗经》中就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男男女女,说说笑笑,调情交往,临别时互赠芍药,以为结情之约,又表惜别之情。
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就曾将四时植花罗列放置在室内,放在寝榻或者几案上,赏心悦目。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插花。

魏晋南北朝时,插花开始出现了一种比较艺术的呈现形式。人们把花枝插入盘中、瓶中或直接拿在手中,不仅能够供人玩赏,还能用它来传递情谊。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陆凯《荆州记》),这首诗就讲的用花来传递情谊,说的是南朝宋代诗人陆凯,他在江南时,十分怀念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正巧偶遇一个将去往长安的邮差,于是就折了一枝梅花,托邮差捎去给好友,并附小诗一首,作为书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北周庾信《杏花诗》),说的是春风雅致,杏花香凝探春意,一簇簇绽放在枝头的好时节,诗人为了接待宾客,便折了一枝杏花,放置在金盘中,做了一个插花作品,以表自己欢迎欣喜的心情。折一枝花赠与亲友,或者将杏花插入金盘中以接待宾客,这都是一种插花融入日常生活的景象。这时的古人已经开始将花枝放入各种器皿中,虽没有特意追求造型,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那是一定需要的。
到了唐朝,政治经济统一,花艺也进入蓬勃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一本“花“”书

唐 刘尊者像册
按唐朝人“爱花成痴”的“痴汉”属性来说,说唐朝是插花艺发展的“黄金时代”,那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唐朝人不仅爱花、喜欢研究花道,愿意专研,文采也很好,因此才有了中国插花历史上最早的,也是第一部插花理论著作——《花九锡》,系统讲述了插花、赏花的理论文章,由唐代作家罗虬所著。罗虬写文辞藻华丽,有才气,与唐末罗隐、罗邺齐名,世号“三罗”。
而所谓的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大臣的所赐的九种器物,具体是:衣服(冠冕),朱户(红漆大门),纳陛(登殿时特凿的台阶),车马,乐则(定音、校音器具),弓矢(红、黑色的专用弓箭)等。凡是和帝王相关的器物,大都象征着一种庄严、尊重,九锡自然也蕴含了这样的意义了。
机智的唐代人,创造出“花九锡”这种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对花道,可不是随便玩玩,而是真的喜爱重视,甚至要赠予花卉九种美好、贵重的事物,增加花卉的尊贵和华美。
下期预告
《花九锡》的分节技巧
狂傲放浪的唐人花事
为你一一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