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住遍了北京二环二十多家青旅
访谈主人公:苏艾
性别:男
年龄:30岁
采访方式:面访
他说,早晨八点钟的后海,是后海最美的样子。每天经过那条窄窄的后海夹道,走啊走啊,紧接着是一片豁然开朗,那些日子,真好。
据说北京曲里拐弯的胡同有八千多条,坐在胡同里的老爷子告诉他,要是把北京比作一个人,故宫好比一个人的“头脑”,“雍和宫”,就是他的心脏。而这密密麻麻数不尽的胡同,可以算得上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了。在北京的CBD,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节奏很快。但是当你来到胡同里面,这里的时间,可以过得很慢。各种咖啡厅小酒馆隐匿在这曲曲折折里,让人的心情,既有探险般的期待,又有逃离尘世喧嚣暂时隐居一般的窃喜和安宁,哪怕,只有几个小时。

因为太爱二环的一切,也因为爱这种新鲜和漂泊感,他没有像一般的白领一样,租个房子,每天坐地铁上下班过着一种相对安稳的生活。他这一年半,都住在了青旅。有时甚至前一天晚上都不知道第二天要住到哪里。手机总是随时预备着搜索“去哪儿”“agoda”等等各大预定搜索网站。住遍了二环,不仅仅是因为太喜欢二环,还因为二环之间各个青旅隔得都比较近,方便这样频繁的搬进搬出。住几天,没房了,又搬走。“为什么不挑选一个各方面相对满意的青旅多住一点时间?”我问,我想的是,白天要工作,还要应付这样不定期的搬家,生活应该会有点累吧。他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当时刚开始住青旅,还没有这个概念,能订到房就过来,人家告诉没房了就搬走。但是后来的确是会找一个环境相对好、人可以玩到一起的地方,一连住上几个月。

他第一次住青年旅舍是2014年,上海宾家国际青年旅舍,宾家应该是当时上海最好的青旅之一,房费那时是70一晚。他说,其实很多时候 我们只是在尝试新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群居,每个人尽管来的目的不同,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互相近距离的了解,学习到很多东西。
后来他就回老家东北了,在老家呆了两年,才来的北京。他说这完全是一场“误打误撞”。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最爱的是上海,来了北京,越发的有感情,直到越来越依恋完全舍不得离开。

在北京第一次住的青旅在西城,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辗转了北京二十多家青旅,二环以里的都住遍了,二环以外的也偶尔尝试,他说,二环外的青旅完全没有特色。说完以后他又笑着补充说,也许,我只是太爱东城了吧。他说在西城根本住不下去,没有娱乐生活,生活非常安静可以说是无聊,晚上十点以后就关灯睡觉,出门也不像东城这么五光十色。

在东城,就有意思多了。住过角楼边上的青旅,每天上班打车经过天安门,望着这番雄伟壮丽,内心充溢着莫名的幸福感;住过后海边上的,那些日子每天早晨七八点钟都要去后海溜达,他说那绝对是后海最美的样子,美过任何其他的时间段;在雍和宫住的日子最久,那里繁华热闹,有浓浓的宗教氛围,虽然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有时也会禁不住会被感染。

闲暇的时间,他喜欢喝几口小酒,有时自己,有时约朋友。找一个隐蔽在胡同里的小酒馆,喝着酒听着音乐、玩味着自己当时的心情,让他会有种出离这尘嚣凡世之外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很迷恋。好在东城这样的地方多得很,可以照顾他时而想要猎奇、时而又想要恋旧的各种心境。

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天安门边上的那一次。当天晚上刚住进去想要出门买拖鞋,可是故宫附近没有便利店,一直骑小黄车骑了半个小时才找到一间超市,中间还下起了瓢泼大雨。终于买到拖鞋也顾不得外边的大雨还是噼里啪啦的下,急着往回赶,结果来时半小时的路,生生走了一个小时,因为中间因为不熟悉走了很多冤枉路。雨实在太大了,他不得不在皇城根避雨,天很黑,在地铁站里他全身湿透的望着外面总也不停的大雨和路上的行人。
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之外了,让人沮丧又无奈。但这时让他意外的是,这些行人中很多人也是没有伞的,但脸上却没有懊恼颓丧,反倒在瓢泼大雨中非常开心,这鼓舞了他。他想,干嘛要在这里等呢?已经十点了,第二天要上班,而且雨也不会停啊!于是他就冲了出去,那个旅舍是在沙滩后街,离景山公园只有500米,但是当时的他已经被大雨淋蒙了,绕了几圈还是找不到。心态已经濒临崩掉,开始怨恨这让人捉摸不定的天气。只是出门买个鞋子,谁知会连住处也找不到回不去?
就在那时,他突然看到了一个教堂,那是宽街教堂,他是基督徒,于是便又来了力量,想着这也许是上帝给他的挑战吧。因为当时生活上工作上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已经辗转了十多家青旅,工作上到了开始施展才能且被寄予很大希望的时间段,他说,多亏遇到了那个教堂,他调整心态终于找到了路,可是那段经历和心情却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那个旅舍很新,人不多很清静,他在那里住了一个月,中间,那被他和领导给予厚望的工作,也遭遇了变动,他辞职了。

辞职之后心里有点苦闷和迷茫,朋友建议他出门旅行调整一下,他想,出去散散心,也好,于是就去了凤凰。那个时候的他,开始对青旅生活十分的着迷,来凤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有特色的青旅落脚。这个地方的青旅,有点奇葩,他淡淡的边笑边说。奇葩在于——客人没有那么多,义工却出奇的多。这些义工在离凤凰古城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大本营,那里是一个山谷,建造了木房子,种菜,养鸡,养鸭,后来才有的这个青旅。他在那里的时候有时也会去下面一层的酒吧喝酒、听歌,音乐是醉人的,也听到了比原唱还要动听的民谣,这样的日子,美妙且难忘。
按照原计划,接下来要去云南,但是架不住这些新认识的朋友的怂恿,让他一定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看一看。“边城是个神奇的地方”,他说,那里是贵州、四川和湖南的交界,那里的人真淳朴,生活真安逸,风景也真优美。他在那里感受着着新鲜的一切,心里却有一个声音在响起“这里虽然很美,但不是我最想要的”。当时在那里,他欣赏着美景放空着自己,发了一条朋友圈“边城是静的,静到可以想起自己想见的人和想去的城市”那个城市,指的就是北京。发完了这条朋友圈,他在心里已经下了决定——结束旅行,马上回京。

而那个想见的人呢?她啊,是个眼睛大大的、性格也特别可爱的女孩子。“人家是个白富美,一起玩的时候她还是个学生。当时长住在那里的,有好几个都喜欢他,我只是其中之一。”他淡淡的说着,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情绪。曾经遇到了她,还有其他很有意思的小伙伴,只在很短的时间里,仿佛认识了很久一般快乐、默契。后来陆陆续续的,大家都搬走了,各自开始了下一段旅程。美好真切的发生过,总是有人记得,总是有人不舍,后来他们玩的最好的三个人又约好了一起回到那个旅舍,都十分怀念在一起的时光。但是再后来,大家也都还是走了。
青旅的生活好像是一部精简版的人生——有人同住一个房间,偌大世界不能说没有缘分,可是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有人曾经短短时间就放下戒备、亲密无间,但是时过境迁,再见面竟也不知说什么好。“这就是青旅的本质,每个人,到最后都要走,或早或晚” 他最后,这么说。

后记
我写完这篇,发给他看,他好久也没回,我以为他在忙。近两个小时,他发给我了这么一大段,让我放到这篇文章里,现在我把它贴出来。如下:
可能是最近需要倾诉所以决定还是把之前保留的部分也写出来吧~今天下午去面试,顺便去了一下老书虫书店,然后点了一杯汤力水,喝完就回来民宿,其实最近辞了工作,一直没有找工作,因为在思考,因为有些小迷茫需要写点东西出来,也需要和人分享。
我在北京住青旅的时候认识的人不算多,真正走进生活和心里的人也不多,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来北京的目的不同也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决定了不同的道路和生活。
真正喜欢青旅愿意住下去,原因就是有想见的人
有的人是为了结交和更多的人脉,有的人就是为了玩,和每个人都很好,因为简单,单纯,而这种感情就像是童话里一样,相当美好却不太现实。
相遇固然是美好的,也是很旅途或生活中,难得的经历,但要长期住下去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很多的人际关系才能够真正的维持现状和状态。
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吧!有的时候真的想一走了知,却也是因为不舍。因为重感情选择留下。
每天朝夕相处的人一段时间看不到就开始想念,甚至一年后也是如此,因为在某种情境下,那些人一刹那间成为你的好朋友,知己,甚至一辈子的朋友。
离开的时候是极为不舍得,还是要放下,放下那些自己喜欢和小心翼翼维护的关系,放下那些让自己欢笑和曾为离开留下的泪水。
有时候离开的可能是那些默默喜欢你的人,也可能是你默默喜欢的人,因为莫名的好感或被氛围感染,也因为种种不确定的情愫离开。
长期住下去每个人都会疲倦。
很多人在一段时间里都会选择离开,只有常住客彼此取暖,相依为命,这也是选择漂泊的意义,也是这些人组成了彼此北漂生涯中一部分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
因为大家都清楚自己来的目的是什么。
论现状,
很多青年旅舍再也不是几年前那样令人神往,大多数还是人员混杂,没有清晰定位。
甚至10岁的儿童,60岁的老人也都可以来体验,也一度成为艺考生的领地。
也成为某些人约会撂妹的场地。
或是成为经营者发泄情绪的一种地方。
他们更在意的是生意如何,而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氛围,
导致这一部份青旅已丧失了基本功能。
没有足够的个人空间是最可怕的,
但是大家自己去组织各种派对这样的方式还是要提倡的。
因为大家都需要去社交,和不同的人经历好玩的事情。
青旅完全是在靠硬件设施在支撑,而那些真正有故事的青旅,完全是在于经营者的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用心程度完全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 以住客为出发点,只有细心的服务才能够真正的吸引更多的中高端的人群。
最后希望每个人能够在北京收获自己想要的,也不要经常换地方住,因为真的很耗费精力。
在这里有很多最难忘的美好经历,正是这些故事汇聚了在北京生活的每一天,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五彩缤纷。
正是这些珍贵和珍惜的经历支撑了自己,让我更有力量在北京留下来。坚持下去。
选择前行,已经不想再提离不离开的问题,也不在思考难题,因为似乎生活本来就没有难题,不管怎样,还是笑着面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