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奕含
查看话题 >林奕含逝世一周年,那些让人揪心的瞬间
春天,本该有许多好事发生的,可是我们无法忘记一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在这一天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林奕含用细腻的文字讲了一个“少女爱上诱奸犯”的故事,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故事的素材来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当林奕含在学校被老师性侵时,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的偏见,让她始终不敢将真相说出来,只好一遍遍暗示自己。

假装世界上没有人以强奸小女孩为乐,假装世界上没有精神上的癌,假装世界上只有马卡龙、手冲咖啡和进口文具。
这不仅仅是林奕含的悲剧,而是发生在无数女性身上的悲剧。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人愿意为这些在过去常常被忽略和沉默的事情站出来呐喊,比如电影《熔炉》中展示的是和权利对抗,《素媛》探讨该如何做心理修复,《嘉年华》在寻找为何人们屡屡沉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则揭露了良好的家庭和教育依旧难以阻止性侵和家暴的发生。
这些阅读过程中,读者们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反复咀嚼。
很好奇作为男生,读房思琪是怎样一种感受?
有时候作品并不会区分读者性别,但对此书而言女性读者可能会更能共情一些。作为这本书的编辑同时也是一位男性读者,我在刚看到此书片段的时候就被作者的文字能力所震撼,很长时间没有读到有如此笔力的年轻作家写的东西了。所以第一感受是文字力量带给人的深度的阅读体验。
第二作为男性读者,即使没有女性性别上的体验,但看到书中的这些情节时仍然不寒而栗。此前我不会这么清楚的认识到性暴力给女性带来的伤痛竟然有如此之大。所以在阅读时更多了一份对女性的理解,也会为男性对女性施加的这种暴力伤害,而为这个性别感到羞愧。
所以对于男性读者而言,一种仍然被是小说文字本身的强大吸引力而折服,一种是更加理解懂得了性暴力对女性的伤害。我觉得男性读者读这本书后,能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特别是遭受性暴力的女性)更有理解力的人,从而在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那么这本小说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于北啊
为什么被性侵的女孩们都选择让自己爱上施暴者?文中说为了让自己比较能接受被性侵的事实,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第一个是社会原因,社会对于施暴者总是更包容,矛头大多指向受害者,甚至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施暴者”,他们在推波助澜。
第二个是试探未果。思琪没有试探吗?饼乾没有试探吗?不,有的。但是被试探者表现出来的态度让她们再次缩了回去。
而单独拿思琪来讲,怡婷是她的灵魂双胞胎。一来,怡婷和她一洋,并不太懂得“性”。二来,怡婷对李老师是有崇拜的。还有就是,思琪自己的自尊心羞耻心作祟,而这些又要归咎于社会。思琪那麽多年真的没有给怡婷发出过信号吗?有的。怡婷也有发现过不对劲,但她没有深想,也想不到。不怪她,不怪她,这不是她的错。她和思琪都太小了。
也不怪伊纹。伊纹是个成年人,很多时候她要考虑很多东西,再加上她本身也是受害者,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想别人怎洋。她察觉到了思琪的不对劲,但为了照顾思琪的心情,她没有选择问。阴差阳错。
可是该怪她们吗?
扯远了。
第三个原因是自身。性教育的缺乏让思琪觉得十分羞耻于煎熬,千千万万个思琪都这洋觉得。做爱是错误的、恶心的,因为这都不是和爱的人做。只有爱上对方,那才是应该的。相爱的人可以做任何事,不是吗?思琪这洋想。邪恶已经发芽,说出来反而被职责。她们又能怎麽办呢?无非是想让自己好过一点点罢了。
@一夢半生長

为什么诚实是“见不得人”的“情书”?
诚实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因爱是一个人最无理的奢求,诚实者往往选择将自己的爱隐藏,化作一封绵长的情书。这份对爱的奢求,当然是最见不得人的。
@0298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书里的女孩们都选择不反抗?甚至没有人去报复李国华,反而让他继续心安理得的活下去
1.思琪并不是没有试着求救过,曾经刚开始的时候想要向母亲说明,便用涂奶油的语气跟母亲说他们家庭好像没有性教育,但是母亲的回答却让她非常失望,而后,她强迫自己爱上李国华,又一次向母亲提及,说学校有女学生和老师谈恋爱,可母亲的回答却更加将思琪推向绝望的深渊。
2.而身为她最好的朋友且称之为“灵魂的双胞胎”的怡婷又是什么反应呢?当思琪告诉她她爱上李国华时,她的回答是“你怎么这么恶心”之类的,并没有追问事情的真相,直到最后看到思琪的日记才知晓事情的经过,而那时候思琪已经被李国华折磨得精神失常了。
3.还有伊纹姐姐,和思琪一样聪明、漂亮、热爱文学,就像是长大了的思琪的模样。思琪不止一次想要告诉伊纹姐姐她的痛苦,但看到伊纹姐姐遭受着家暴的煎熬时,她不忍心再让伊纹姐姐担忧,在伊纹姐姐离开了钱一维与毛毛先生在一起后,伊纹姐姐也希望思琪说出来,但因为种种原因却作罢了。
4.与思琪一样惨遭李国华强暴的郭晓奇和饼干,她们都有做出反抗,但是结果呢?饼干的青梅竹马说她是“脏了的饼干”。郭晓奇将她的遭遇发布到网上,但是也有大多数人不理解她,而且当郭晓奇的父母找到李国华后,却也被李国华轻易解决,而这也间接得将思琪更快的逼近疯狂的边界。
综上所述,思琪并不是从头到尾都不想向身边人倾诉她的痛苦的,因为她的自尊心,因为种种原因,她不得不将所有事情留在了日记本中。
@爱海蓝莓
阅读此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能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不用接触,便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背面。
高三生。
奇怪于这个世界,我看新闻,可能是浮光掠影的真实,我上网看评论,看到的是偏激与油嘴滑舌,我感到迷茫。
所以我在高三“不怕死”的看书,我读书少,卡夫卡说,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读的很心痛,我再不能像浏览新闻一样轻松的或是逃避的划过去,我必须看,我必须了解,越读下去越坚定了这样的念头,我必须记住,我不得不慢慢接受,这是一本让我不舒服又让我不得不读下去的小说。
在接受了正式的性教育前,先看到了性侵与虐童,嗯,现在还不晚。
@氢氧化铁
房思琪反复的说要爱上老师,对even姐姐说:原来爱上一个人是这么容易。她太有自尊心了,也太脆弱了。她对李老师的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说容易?
伊纹姐姐是被家暴,思琪是被性侵。她们两个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文中不止一次形容这两个人的关系“伊纹——长大的思琪”、“思琪——过去的伊纹”,两个俄罗斯娃娃,一个套着另一个,最大相似之处可能要说两人的自尊心了。
自尊心极强的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弱点丑恶暴露出来,所以她们都选择用沉默来掩饰这种身心受到的伤害。怎样让自己不那么痛苦,思琪想到的方法是让自己爱上他,爱上李老师。因为爱的人做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只有认为自己爱上了李老师,她才能“释怀”被性侵这件事。
而伊纹也一样,爱是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伊纹大概也安慰自己,自己爱一维哥哥,所以忍受着家暴。
在无力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就想出用“爱”来消解罪恶的方法。这样的“爱”实在太过于简单和容易了。
@殿下不折花

这是什么意思?李是觉得读书太多会有文人的傲气?
他最清楚,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可以站在高处,拿语言欺骗别人,拿见识迷惑小白们的眼睛,让她们对自己听之信之崇拜之,识字多就有能力坏,而站在高处这个点上的人只允许是自己。他是害怕女儿可以判断,自己的美好形象不保,亦或他始终愿意自已是摆布别人的一方,而不是会受威胁的一方,包括他女儿。
@井井
为什么这本书要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觉得初恋代表的是十二三岁的房思琪懵懂的感情,她把自己内心想掩盖掉的情感努力地转变成爱一个人。而这个狗屁李老师正是剥夺了一个关于青春期每个女生所有的粉红幻想与思想情感无限蔓延的女生的权利。乐园本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但是这本书却给人冷静压抑的感觉,步步紧逼,让人想逃离。所以初恋和乐园都有讽刺意味,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却都是作者本该美好的青春年华里的肮脏,又代表着作者回不去的曾经。
@YANG杨淳淳
为什么女孩被性侵后,会有罪恶感,会认为是自己的错,这个社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女孩子的罪恶感是社会性的,现今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仅仅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不到,所以说社会舆论靠初中水平的的人群定义,是何等的荒唐。罪恶感就来源于此,她被诱奸,社会舆论却说是她破坏别人家庭,拿了别人钱,得到的只有中伤,这个社会更相信是女孩勾引男人,因为自古以来这是个男性社会,女性的地位较低,社会舆论在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低的情况下更容易把矛头指向女性,就像文人遇到流氓,有理说不清。再说晓琪的男朋友。当晓琪的男朋友知道她被诱奸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竟然是晓琪已经是肮脏的了,晓琪被抛弃,然后又掉进了贼窝,这也是她罪恶感的由来,她的男朋友,一个感情上依附的男人从心里厌弃她,让她从心里有回到了那个封建社会,女人是男人的依附品,女人为男人而活,而不是灵魂上的平等的人,女人在开始就低了一等。正如某个论坛上某人说的“男人都是潜在的强奸犯”一样,这个社会给予女人的安全感太低,教育水平的地下以及法律的不健全,使男人很容易的爆发出原始的动物性,给女人带来灾难,而社会的文明的低下使女人的创伤火上浇油,犯罪者的行为是一支箭插在受害人的肉体和心灵上,而社会舆论则是一把刀,无时无刻都在一刀一刀的捅在受害者脆弱的心灵上;愿这个社会能像查酒驾那样对待类似事件,让人人自危不敢越法律的雷池半步。
@tradeoff
(首发网易蜗牛读书,整理自一些用户的问题和答案)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22: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