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笔记 |《水面之下》:一场欢快而又怀旧的「无证之罪」
呗壳剧场 × Sergiothecat:不错过好戏,不虚度光阴

坦诚地说,这次我是为了演员张海宇去看的。当然,北京当代话剧团出品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但张海宇还是主要原因——因为编辑部的两位朋友是张海宇的粉丝,她们的热情也让我心痒不已。
这部由新锐导演徐小朋所导演的原创作品,其实早在五年前就首演过了,最近的一次复排也是三年前了,而此次凑齐早已各奔东西的全员重排此剧,实属难得【目前版本主要是2015年版的演员】。
但如今观看此剧,仍然丝毫未觉过时,反而酣畅淋漓、无比尽兴,可谓当代原创作品中即经典不衰,又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

犯罪,还能用喜剧演?
若说《水面之下》的剧情,也算是我们在英美日韩的刑侦律政剧中看惯了的一种套路了——一个死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两个不择手段的警探,步步深入一场生死攸关的悬案。
但不同于讲述这种故事惯常的沉郁顿挫的腔调,去揭示人性丑恶、社会黑暗,《水面之下》选择了一种相当轻盈的方式——「喜剧」,展现手法颇为新颖而不流于肤浅,主题的深刻丝毫未减。
这种喜剧效果没有聒噪,也没有俗套,更没有刻意地抖包袱,完全靠着演员们自然、松弛甚至有些随性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三位主演可谓各个身怀绝技,用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

扮演犯罪嫌疑人魏来的演员田雷,是徐小朋导演的御用演员,也是表演最写实的一位。尤其是追逐奔跑,以及各种肢体冲突的场景,都真实得不着表演痕迹,几乎不像是舞台化表演。
他的表演是严谨的,层次感分明的,从情爱中的细腻到反抗时的爆发力,自然流畅地贯穿全场,让整部剧呈现出一种沉得下来的质感,得以最后升华。

陈玺旭饰演的警官张大春,则是以语言的魔力将大家逗乐的。
他带点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东北方言总是让人开心的),努力摆出严肃的态势却时不时抛出些妙语连珠的吐槽,而那一段语速飞快清晰到喘不过气的案情假设口供,更是让全场观众爆发出欢呼掌声。
当然,他后来在诱骗嫌疑人招架时的反串表演略显粗糙笨拙,却很是符合人物,一种放不下身份架子,却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呼之欲出。

最后再来讲讲张海宇,以及他堪称绝技的肢体表达——无实物表演。张海宇这个青岛男孩近年以喜剧综艺《今夜百乐门》走红,而肢体喜剧是他尤其擅长也尤其圈粉的特长。
他的角色协警火烽其实是个相对次要的角色,城乡结合部街头混混风格的运动服、迷彩裤、帆布鞋,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傻气和土气。但他偏偏有个让人瞬间记住他的特色——脑洞大、又戏精。
他总是能用琐琐碎碎的证据事实,脑补出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然后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
他在现实与幻想场景中无缝切换,在不换场景、没有道具辅助下,他会调动全身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现一些离谱的场面,让人笑得直不起腰,他的每一段独角戏都让全场观众连连叫好。

配合着现场伴奏的吉他与鼓点,这三位身怀绝技的演员节奏紧凑、张弛有度的表演,真是让人全程挪不开眼。
「被开放」的八十年代
相比三位各有特色的男性角色,女主角歌厅歌手梅好,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与缩影。她穿着碎花裙,盘着发髻,会唱最流行的歌曲,给这个落后小渔村带来一丝「洋气」。
整个故事被设定在八十年代的东北,改革开放的风潮刚刚吹进这些渔村青年的生活中,这三个从小的好哥们儿的命运也随着改变。
剧目从始至终一直穿插着各种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营造出浓烈的时代气息,一面让人陷入怀旧,一面也更好地解释了角色行为的动机。这个时代解放了他们,但也为他们制造了更多矛盾与困惑。

保守的思想根源与前卫的时代潮流,不断将他们撕扯着,在老一辈眼里他们过于开放不守本分,但在新制度、新形势也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他们的「开放」,多少有些被时代裹挟推搡着前行的意味。
相比那个被撕裂的东北,「南方」似乎成为他们心中的乌托邦。「去南方吧,在那里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对于魏来,南方就是那个能靠努力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地方,是那个工农兵与臭老九能和谐共存的地方,但也是永远存在于幻梦中不曾有机会前往的地方。
主人公的名字也是编剧的一个良苦用心,女主梅好(美好)与男主魏来(未来)最终未能结合,「未来」强暴了「美好」,而「美好」又害死了「未来」,在这样一个新旧更迭的撕裂的年代,「美好」与「未来」两者到底能否共存?

「水面之下」,暗流汹涌
这部戏的戏名「水面之下」,最表层的意思,自然是这个悬案的开端——从河面上漂浮而来的一件红裙,让一起吊诡的失踪案件被认定为命案,而本该出现的「尸体」,也就是真相,却消失在水面之下。
作为「受害人」梅好的情人,魏来被两位曾经是他哥们的警探当作「犯罪嫌疑人」,两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不择手段地对未来开展一些列审问逼供,魏来与梅好的风流韵事被逐渐揭开,案件的真相却愈发扑朔迷离。

剧中尤其讽刺的一点,在于犯罪嫌疑人比两位警探更懂法律。每当张大春和火烽想要用严刑逼供、用钓鱼执法,逼迫他说出违心的真相时,他总能能用投诉等手段自我保护,避免掉入他们的陷阱。
当然,两位警探也并非不懂法,但好笑到有些辛酸的是,他们更热衷于寻找法律的漏洞。但他们的荒唐行径中,却多少透露着内心的挣扎。

对与正义观质朴的张大春来说,他一旦一口咬定魏来犯了罪,为了及时伸张「正义」,他会忽略掉一切程序上的保障,忽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等原则,费尽全力逼迫魏来认罪。
作为警探,他受过专业训练懂得正当的程序,却总是捏着本刑法寻找可乘之机,他一面让火烽念着联合国的反酷刑公约,一面又实施各种不人道的手段胁迫嫌疑人。明明是证据不足的悬案,他偏偏能制造出各种证据给魏来定罪。
协警火烽似乎不那么在乎所谓正义,但让他纠结的,是与魏来的昔日友情,和急迫的立功转正欲望。为了当上警官,他不惜自作主张地折磨逼供,也深谙逃避规则的手段,连踹人都记着带上鞋套以免留下脚印,真就像魏来所说,他真是踏着兄弟的尸体往上爬的自私小市民。

中国早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重刑传统,对穷凶极恶的罪犯除以重刑甚至死刑,群众自然觉得大快人心,但为此不择手段的执法者难道不该停下来问一句:万一错了怎么办?
《水面之下》中真正悲剧的,不是魏来的悲惨遭遇,而是在偏远地区的小派出所里,臆断与人情取代了法治的地位,真相与嫌疑人的权益不再重要,本该清澈而平如水的司法体系,水面之下却暗流涌动。
人性是不可靠的,无论它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只有把人性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算是驯服了这批野兽。改革开放为东北带来了新制度,但如果年轻人思想上依旧固守陈规,新制度的改变又如何让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无论你是想看轻松愉悦的喜剧,还是想体验一把怀旧情怀,还是想深入思考制度与人性,《水面之下》几乎能满足你的每个需求。观看时欢笑连连,回想起又余味不绝,可谓原创喜剧中难得的精品了!

© 本文版权归 Sergiothec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