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阅读史十佳
查看话题 >我的个人阅读历史中最重要的几本书
这个话题很好,我以为。
时间很匆忙,人们也很匆忙,能耐下性子阅读的人不多了,能耐下性子回顾和记录自己的阅读史的人,就更少了。阅读贯穿生活,不同时期,不同处境,有不同的阅读心境,也有不同的生活回忆。回忆自己的阅读史,也就是在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脑海奋力挖掘,想起来大约在小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时候,我在书店里买了两本小书,一本叫《孙子兵法》,另一本叫《三十六计》。父母工作很忙,与我相伴最紧密的,是这些跟年龄不相配的古籍,因为我读不懂。
我尝试去背诵原文,“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还记得我在爷爷面前背诵这些的时候,他的连连称赞。夏天的阳光,一点也不刺眼,小花园的知了也谈不上聒噪,也许那时候还有树荫下微凉的风,但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开始模糊。回忆很美好,不过很可惜,几年前爷爷去世了。而在他面前背诵《孙子兵法》,就成了我记忆深处最早的快乐回忆。
跟《孙子兵法》一起买的,还有《三十六计》,不到十岁的我,自以为两本书是须得一起读的,不过长大才知道,后者更是一本明清年代文人的汇总,而前者才是文学和军事史上的明珠。不过这些细节,现在看来并没那么重要,瞒天过海的案例,开启了我对古文智慧的崇拜。
我的父母给我买书,喜欢买大部头或者成套的,我印象最深的一套,是《阿凡提全集》。小时候我没有去过新疆,对于文学中的阿凡提所生活的时代和场景,都觉得十分艳丽新奇。阿凡提智斗权贵,保卫穷困人利益的故事,丰富了幼年时候我的假日。这套书都是小故事构成的,阿凡提智慧而幽默的思考表达方式,也多少影响了我的思维习惯。不过更重要的,是让我更有悲悯之心,尽量以最大的善意,去开始跟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接触。
不得不说的,在九十年代初,我也是跟其他小朋友一样,会看郑渊洁。我尤其喜欢的,是他的十二生肖系列, 《猪王照像》《虎王出山》《羊王称霸》《猴王变形》《蛇王淘金》《鸡王画虎》《马王登基》《牛王醉酒》《兔王卖耳》《龙王闹海》《鼠王做寿》《狗王梦游》 ,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特别是《龙王闹海》,现在想想,也有点盗墓小说的感觉了。天马行空的笔法,让童话里的世界色彩斑斓而没有边界。很显然,他的作品拓展我对长大后生活的无限想象。
到了初中的时候,那个年代的学校,会安排学生执行“中小学生阅读计划”,我记得《呐喊》和《朝花夕拾》是指定书目里的,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鲁迅全集》。在看了鲁迅若干作品之后,觉得很是合胃口,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在一个偏远街巷的小书店,花了十几二十块,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当然了,应该是盗版的。不过长大了才意识到,那个年代的盗版书商,在校对上也是狠下了功夫了。所谓“盗亦有道”?谁知道呢。
在这个集子里面,大部分的杂文会让我在阿凡提带给我的悲悯之外,多了一点犀利和批判,这很好,我以为。而《故事新编》里的各种调侃有看似不正经的表述,算是为我的人际沟通的形象设定,打下了根基。
重新让我的情感变得低沉而深刻的,是因为今何在的《悟空传》。当年正值初中,所有人对我的期待是进入华师一附中,而这本书的主角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桥段,也暗合了中考前夕那段并不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很幸运的时候,以全校第七名的成绩入学了,进入了高一(七)班。
再回头读“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眼”的时候,就另有一番滋味了。
我的阅读速度很快,按照字数举例子的话,一般的经管类畅销书,我2天能读完一本。蔡骏的悬疑小说,基本是一天读完一本。当然了,这是一个饱和阅读的速度,不过整体看来平均速度是大大超过了同龄人水平。所以很快我会遇到一个问题——没书看了。
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时下热门的书看了,大学时代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我在看《长尾理论》,别人在社团活动的时候,我看完了卡耐基的口水文合集,当大家还在讨论流行的《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大历史不会萎缩》。不得不说,持续的阅读习惯和极快的阅读速度,让我受益匪浅,在大学时代,已经开始享受幼年读书习惯带来的成果了。
以至于在刚毕业的时候,开始有点酸腐文人的自以为是。
不过当我买来一套《管锥编》的时候,我沉默了。

看了这套书,我才知道大家流行的《围城》,只能算得上小品级别。而钱老在《管锥编》中,用了一百多万字,引经据典去探寻纵贯近千年的文学作品的真正奥义。这才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再往后,也许是岁数大了,开始信马由缰的看书,喜欢去国家图书馆,文史哲经管金融和语言类,都是我常看的,所谓三岁看老,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